| 提要 | 第1-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材料表面摩擦磨损研究现状 | 第9-21页 | 
| ·摩擦学概述 | 第9-11页 | 
| ·磨损产生机理及分类 | 第11-13页 | 
| ·材料耐磨性的定义 | 第13-14页 | 
| ·提高材料表面耐磨损性能的一般方法 | 第14-16页 | 
| ·提高材料耐磨损性能的仿生学方法 | 第16-2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生物柔性和表面形态耦合生物原型分析 | 第23-39页 | 
| ·沙蜥特性分析 | 第23-27页 | 
| ·蛇类特性分析 | 第27-32页 | 
| ·外部形态 | 第27-28页 | 
| ·内部结构 | 第28页 | 
| ·体表鳞被 | 第28-30页 | 
| ·生活习性 | 第30页 | 
| ·运动方式 | 第30-32页 | 
| ·沙蜥和蛇类体表的耐磨特征分析 | 第32-37页 | 
| ·生物柔性和表面形态耦合的特性 | 第37页 | 
| ·本章小节 | 第37-39页 | 
| 第3章 生物柔性与表面形态耦合试件耐磨特性试验研究 | 第39-62页 | 
| ·试验方案的确定 | 第39-43页 | 
| ·试验因素 | 第39-40页 | 
| ·试验水平 | 第40-42页 | 
| ·方案编排 | 第42-43页 | 
| ·耐磨特性的测量方法 | 第43-45页 | 
| ·试验设备 | 第45-51页 | 
| ·绍尔硬度计 | 第45页 | 
| ·超声波清洗器 | 第45-46页 | 
| ·分析天平 | 第46页 | 
| ·双罐三维摆动式球磨机 | 第46-47页 | 
| ·试验样件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 | 第47-51页 | 
| ·试验柔性实现 | 第51-54页 | 
| ·磨损试验过程 | 第54页 | 
| ·仿生物柔性与凹坑表面形态耦合试件磨损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 ·正交试验数据处理 | 第54-56页 | 
| ·耦合试件与光滑试件磨损后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 ·仿生物柔性与凹坑表面形态耦合试件耐磨机理分析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4章 Ansys/LS-DYNA 有限元分析磨损问题的基本理论 | 第62-77页 | 
| ·Ansys/LS-DYNA 简介 | 第62-66页 | 
| ·LS-DYNA 功能 | 第63-65页 | 
| ·主要应用领域 | 第65-66页 | 
| ·Ansys/LS-DYNA 接触磨损问题的基本理论 | 第66-72页 | 
| ·隐式方法与显式方法 | 第66-68页 | 
| ·强度理论 | 第68-72页 | 
| ·Ansys/LS-DYNA 接触磨损问题的分析过程 | 第72-76页 | 
| ·设置单元类型 | 第72页 | 
| ·设置材料属性 | 第72-73页 | 
|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73页 | 
| ·划分网格 | 第73-74页 | 
| ·定义接触 | 第74-75页 | 
| ·添加载荷与初始速度 | 第75-76页 | 
| ·求解 | 第76页 | 
| ·后处理 | 第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5章 生物柔性与表面形态耦合试件磨损过程数值模拟 | 第77-91页 | 
| ·试件磨损过程的二维有限元分析 | 第78-83页 | 
|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78-80页 | 
| ·二维有限元分析 | 第80页 | 
| ·二维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80-83页 | 
| ·试件磨损过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83-90页 | 
|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83-85页 | 
| ·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85页 | 
| ·三维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85-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91-93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 摘要 | 第99-101页 | 
| ABSTRACT | 第101-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