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杆菌属等三株新种的分离和多相分类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部分 | 第9-28页 |
第一章 微生物分类方法研究概述 | 第9-28页 |
一 传统分类法 | 第9-10页 |
二 化学分类法 | 第10-14页 |
·细胞壁组成 | 第11-12页 |
·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12-13页 |
·醌组分分析 | 第13页 |
·全细胞蛋白及核糖体蛋白电泳分析 | 第13-14页 |
三 遗传特征分类法 | 第14-16页 |
·细菌G+C mol%的测定 | 第14页 |
·DNA-DNA杂交 | 第14-15页 |
·RNA同源性分析 | 第15-16页 |
四 黄杆菌属分类进展 | 第16-17页 |
·黄杆菌属的分类历史 | 第16-17页 |
·黄杆菌属的鉴别特征 | 第17页 |
五 鞘氨醇杆菌属分类进展 | 第17-18页 |
·鞘氨醇杆菌属分类历史 | 第17页 |
·鞘氨醇杆菌属的鉴别特征 | 第17-18页 |
六 假单胞菌属分类进展 | 第18-23页 |
·假单胞菌属分类历史 | 第18页 |
·假单胞菌属的鉴别特征 | 第18-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55页 |
第一章 菌株的分离和多相分类的方法 | 第28-37页 |
1. 分离方法和培养基 | 第28-29页 |
2. 形态观察 | 第29页 |
3. 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 第29页 |
4. 其他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 第29-30页 |
5. 细胞氨基酸、糖组分分析 | 第30-31页 |
6. 醌组分分析 | 第31页 |
7. 细胞脂肪酸分析 | 第31-32页 |
8. G+C mol%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9. DNA-DNA同源性测定 | 第34-35页 |
10. 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生分析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各菌株的多相分类的结果和分析 | 第37-55页 |
一. 黄杆菌属的结果和分析 | 第37-41页 |
1. 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 | 第37页 |
2. 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 第37-38页 |
3. 其他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 第38页 |
4. 脂肪酸分析结果 | 第38页 |
5.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38页 |
6. G+C mol%含量测定结果 | 第38页 |
7. 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 第38-41页 |
8. 结果讨论 | 第41页 |
二、鞘氨醇杆菌属的结果和分析 | 第41-45页 |
1. 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 | 第41-42页 |
2. 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 第42页 |
3. 其他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 第42页 |
4. 脂肪酸分析结果 | 第42页 |
5.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6. G+C mol%含量测定结果 | 第43页 |
7. 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 第43页 |
8. 结果讨论 | 第43-45页 |
三、假单胞菌属的结果和分析 | 第45-53页 |
1. 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 | 第45页 |
2. 生理生化性状和碳源利用分析 | 第45页 |
3. 其他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 第45页 |
4. 脂肪酸分析结果 | 第45-49页 |
5.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49页 |
6. G+C mol%含量测定结果 | 第49页 |
7. 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 第49页 |
8. 结果讨论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硕士论文的创新点 | 第56-57页 |
附录1 菌株的16S rDNA序列 | 第57-60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