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盲信号处理的基本问题 | 第13-14页 |
·盲信号分离和独立分量分析 | 第14-15页 |
·盲分离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ICA框架下的盲分离研究 | 第15页 |
·拓展性研究 | 第15-16页 |
·应用研究 | 第16页 |
·盲分离研究的历史里程碑 | 第16-18页 |
·心电信号盲分离 | 第18页 |
·语音信号盲分离 | 第18-19页 |
·研究工作内容和本文的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盲信号分离的核心理论 | 第21-38页 |
·引言 | 第21页 |
·盲分离准则和目标函数 | 第21-29页 |
·最大似然准则 | 第21-23页 |
·Informax准则 | 第23-25页 |
·Informax准则的提出 | 第23-24页 |
·Informax目标函数 | 第24-25页 |
·Infomax准则和最大似然函数准则 | 第25页 |
·最小互信息准则 | 第25-27页 |
·基本思想 | 第25-26页 |
·最小互信息目标函数 | 第26页 |
·最大似然、Informax和最小互信息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最大峭度绝对值准则 | 第27-29页 |
·峭度与非高斯性 | 第27页 |
·二维情况下实现盲分离的机理 | 第27-29页 |
·最大峭度绝对值目标函数 | 第29页 |
·盲信号分离搜索算法 | 第29-34页 |
·自然梯度算法 | 第29-32页 |
·自然梯度算法的概念 | 第29-30页 |
·自然梯度算法的迭代公式 | 第30-32页 |
·相对梯度算法 | 第32-34页 |
·快速不动点算法 | 第34页 |
·可分性定理 | 第34-37页 |
·总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盲分离负熵准则的剖析与实验研究 | 第38-68页 |
·引言 | 第38页 |
·统计学原理分析 | 第38-41页 |
·负熵近似计算的分 | 第41-48页 |
·负熵的近似计算 | 第41-48页 |
·最大熵概率密度函数 | 第41-42页 |
·熵的非多项式函数近似 | 第42-45页 |
·负熵近似计算的理论分析 | 第45-46页 |
·负熵近似计算的仿真实验分析 | 第46-48页 |
·稳定性定理分析 | 第48-52页 |
·对最大负熵盲分离算法的解释 | 第52-53页 |
·负熵ICA算法实现盲分离的实质 | 第53-67页 |
·E[G(b~Ts)]极值特性的实验研究—两个随机变量 | 第53-60页 |
·J(y)极值特性的实验研究—两个随机变量 | 第60-64页 |
·E[G(b~Ts)]极值特性的实验研究—三个随机变量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心房颤动信号快速盲分离和按心率周期的盲分离 | 第68-105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心脏电生理与ECG | 第69-74页 |
·心脏电活动 | 第69-71页 |
·ECG信号的形成机理和12导联系统 | 第71-73页 |
·ECG信号波形 | 第73-74页 |
·心房颤动 | 第74-77页 |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和信号特征 | 第74-75页 |
·心房颤动的ECG信号分析 | 第75-76页 |
·心房颤动信号盲分离的依据 | 第76-77页 |
·基于胸前6导联ECG的房颤信号快速盲分离 | 第77-9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7-78页 |
·AMUSE算法 | 第78-80页 |
·分离系统和信号预处理 | 第80-81页 |
·基于真实ECG的房颤盲分离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84页 |
·AF信号 | 第81-82页 |
·基于12导联与基于胸前6导联的盲分离 | 第82-83页 |
·QRST波的抑制 | 第83页 |
·本文算法和FastICA算法的比较 | 第83-84页 |
·房颤信号快速盲分离的代价 | 第84页 |
·算法特点总结 | 第84-98页 |
·考虑心率周期的房颤信号盲分离 | 第98-10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8-99页 |
·考虑心率周期的数据分帧 | 第99-100页 |
·采样率变换 | 第100页 |
·基于真实ECG的房颤盲分离实验结果 | 第100-101页 |
·房颤信号ICA模型与心脏的信号建模—对存在问题的讨论 | 第101-105页 |
·Rieta混合系统线性特性的证明 | 第101-102页 |
·心脏—躯干的信号与系统建模问题 | 第102-103页 |
·心脏—躯干的信号与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多帧可辨识超欠定盲分离—会议型语音信号盲分离方法 | 第105-119页 |
·引言 | 第105-107页 |
·盲分离模糊性对语音和音乐信号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会议型语音及其所提供的先验信息 | 第106页 |
·会议型语音信号分离的特殊性 | 第106-107页 |
·本文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107页 |
·多帧可辨识超欠定盲分离的原理 | 第107-111页 |
·多帧可辨识盲分离和超欠定盲分离 | 第107-108页 |
·观测信号模型 | 第108-109页 |
·可辨识性定理 | 第109-110页 |
·旋转角的估计和源分量的稀疏性 | 第110-111页 |
·多帧可辨识盲分离的假设条件和对源信号的约束 | 第111页 |
·讨论型语音信号欠定盲分离 | 第111-115页 |
·算法步骤 | 第111-113页 |
·仿真实验 | 第113-11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14-115页 |
·答辩会型语音信号欠定自分离 | 第115-118页 |
·多帧欠定盲分离的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19-122页 |
·本文工作总结和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内容和盲分离研究的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读博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及参研项目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