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关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中国加入 WTO 后对茶叶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 | 第10页 |
·关于提高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绿色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方面的研究 | 第11页 |
·关于茶叶出口贸易条件方面的研究 | 第11页 |
·关于云南省茶叶出口贸易的研究 | 第11-12页 |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页 |
·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国际贸易理论 | 第12-14页 |
·比较优势论 | 第12-13页 |
·要素禀赋论 | 第13页 |
·新贸易理论 | 第13-14页 |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14页 |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15页 |
·对比分析法 | 第15页 |
·实证分析 | 第15页 |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5页 |
·本文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 第15-16页 |
2 云南省普洱茶生产概况 | 第16-19页 |
·云南省普洱茶概况 | 第16-17页 |
·云南普洱茶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17页 |
·普洱茶的由来 | 第16页 |
·普洱茶发展三阶段 | 第16页 |
·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贸易 | 第16-17页 |
·云南普洱茶的定义 | 第17页 |
·广义上的普洱茶 | 第17页 |
·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定义 | 第17页 |
·云南省普洱茶生产概况 | 第17-19页 |
·全省茶叶产销概况 | 第17-18页 |
·普洱茶生产概况 | 第18-19页 |
·云南茶叶生产结构变化 | 第19页 |
3 云南省普洱茶主要出口国分析 | 第19-30页 |
·中国普洱茶出口现状 | 第19-23页 |
·中国普洱茶近年出口概况 | 第19-20页 |
·我国普洱茶主要出口国家数据分析 | 第20-22页 |
·2006年我国普洱茶出口概况 | 第22-23页 |
·云南省普洱茶出口现状 | 第23-24页 |
·主要出口国消费者饮茶习惯、消费水平及茶贸易概况 | 第24-30页 |
·亚洲市场 | 第24-27页 |
·香港 | 第24-25页 |
·台湾 | 第25页 |
·澳门 | 第25-26页 |
·日本 | 第26页 |
·韩国 | 第26-27页 |
·欧洲市场 | 第27-29页 |
·俄罗斯 | 第27页 |
·英国 | 第27-28页 |
·德国 | 第28页 |
·法国 | 第28-29页 |
·北美市场 | 第29-30页 |
·美国 | 第29-30页 |
·加拿大 | 第30页 |
·大洋洲市场 | 第30页 |
4 云南普洱茶发展出口贸易的优势 | 第30-37页 |
·资源优势 | 第30-31页 |
·生态、气候优势 | 第30页 |
·绿色优势 | 第30-31页 |
·种质资源优势 | 第31页 |
·文化优势 | 第31页 |
·集食品与艺术收藏品于一体的特殊优势 | 第31页 |
·区位优势 | 第31-33页 |
·公路 | 第31-32页 |
·铁路 | 第32页 |
·水运 | 第32-33页 |
·航空 | 第33页 |
·政策与标准优势 | 第33-34页 |
·西部大开发为西南地区扩大开放提供了依据 | 第33页 |
·云南省政府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 | 第33页 |
·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的出台 | 第33页 |
·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 | 第33-34页 |
·出口比较优势 | 第34-36页 |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及地理标志优势 | 第36页 |
·低关税优势 | 第36-37页 |
·普洱茶面对洋茶竞争优势 | 第36-37页 |
·茶叶主要进口国关税下降有利于普洱茶出口 | 第37页 |
5 云南省普洱茶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绿色壁垒和卫生质量问题 | 第37-40页 |
·绿色壁垒 | 第37-38页 |
·卫生质量问题 | 第38-40页 |
·我国茶叶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相脱节 | 第39页 |
·出口茶叶农残超标 | 第39页 |
·出口茶叶重金属残留,铅含量超标 | 第39页 |
·出口茶叶灰分超标 | 第39页 |
·螨虫问题 | 第39-40页 |
·市场问题 | 第40-42页 |
·市场混乱导致出口下降 | 第40-41页 |
·国内市场补贴国际市场 | 第41-42页 |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问题 | 第42页 |
·国内其他省份对云南普洱茶出口的竞争 | 第42-43页 |
6 扩大云南省普洱茶出口的建议和对策 | 第43-52页 |
·加强云南普洱茶市场营销 | 第43-46页 |
·利用产品层次促进普洱茶销售 | 第43-44页 |
·发展云南普洱茶公共品牌和企业强势品牌 | 第44-46页 |
·建立“云南普洱茶”公共品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第44页 |
·云南普洱茶公共品牌使用现状 | 第44-45页 |
·“云南普洱茶”公共品牌带来的利益 | 第45页 |
·滥用“云南普洱茶”公共品牌产生的问题 | 第45-46页 |
·政府和行业组织作用 | 第46-48页 |
·政府作用 | 第46-47页 |
·政府协调作用 | 第46页 |
·政府规范作用 | 第46-47页 |
·政府推动作用 | 第47页 |
·政府培训指导作用 | 第47页 |
·行业组织作用 | 第47-48页 |
·加强企业自律,尽早结束内战局面 | 第48-49页 |
·建立健全卫生质量保证体系 | 第49-51页 |
·加强茶叶源头质量保证 | 第49页 |
·必须尽快完善茶叶的种植方式,推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措施 | 第49页 |
·加强生产过程管理 | 第49页 |
·加强替代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 第49页 |
·提高茶叶农残的检测能力 | 第49-50页 |
·国家层面 | 第49-50页 |
·加强云南省检验检测能力 | 第50页 |
·建立产品出口预警机制 | 第50-51页 |
·建立预警机制 | 第50页 |
·规范茶叶标准体系 | 第50-51页 |
·广泛进行国际公关活动 | 第51页 |
·提高云南普洱茶国际竞争力 | 第51-52页 |
·打造云南普洱茶品牌 | 第51页 |
·开拓新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 第51页 |
·大力弘扬普洱茶文化 | 第51-52页 |
·充分整合优势,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 第52页 |
·构建集产、学、研一体的云南新型茶产业团队 | 第52页 |
7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简介 | 第57-58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