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黑土区概述 | 第12-13页 |
| ·全国粮食安全形势及东北黑土区在粮食生产中的战略地位 | 第13-14页 |
| ·东北黑土区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框架、方法和创新 | 第20-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框架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东北黑土区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 第23-33页 |
| ·我国东北黑土区概况 | 第23-25页 |
| ·东北黑土区范围 | 第23-24页 |
| ·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 ·黑土区粮食种植情况 | 第25-26页 |
| ·东北黑土区粮食生产情况 | 第26-33页 |
| ·产量增长情况 | 第26-27页 |
| ·产量波动情况 | 第27-29页 |
| ·粮食分布情况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分析 | 第33-37页 |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 | 第33-34页 |
| ·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子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 ·模型选择的依据 | 第34页 |
| ·模型的计算 | 第34-35页 |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因子分析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 第37-55页 |
| ·要素投入能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 | 第37-42页 |
| ·模型选择依据 | 第37页 |
| ·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 第37-39页 |
| ·要素投入能力分析 | 第39-42页 |
| ·科技支撑能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 | 第42-50页 |
| ·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 | 第42-43页 |
| ·技术效率与粮食品种分布变化趋势分析 | 第43-48页 |
| ·技术非效率模型 | 第48-49页 |
| ·技术非效率模型因素分析 | 第49页 |
| ·增产潜力测算 | 第49-50页 |
| ·灾害制约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 | 第50-53页 |
| ·东北黑土区的自然灾害程度与结构特点 | 第50-52页 |
| ·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估算 | 第52-53页 |
| ·资源保障能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提高东北黑土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议 | 第55-58页 |
| ·推广实用技术,提高种粮技术效率 | 第55页 |
|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粮农民素质 | 第55-56页 |
|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灾害能力 | 第56页 |
| ·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种粮机械化水平 | 第56页 |
| ·合理施肥,提高耕地质量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8页 |
| ·讨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历 | 第65-66页 |
| 附表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