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n32的语音即时通讯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研究动机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相关技术简介 | 第17-19页 |
·论文组织 | 第19-20页 |
第二章 VoIP技术原理 | 第20-24页 |
·VoIP概要 | 第20页 |
·技术实现 | 第20-21页 |
·研究问题 | 第21-23页 |
·丢包 | 第22页 |
·抖动 | 第22页 |
·时延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对等网络模型 | 第24-47页 |
·对等网络概述 | 第24页 |
·资源定位模型 | 第24-26页 |
·集中目录式模型 | 第24-25页 |
·分布式非结构化模型 | 第25页 |
·分布式结构化模型 | 第25-26页 |
·混合式模型 | 第26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6页 |
·PPTalk的对等模型框架 | 第26-28页 |
·节点功能 | 第28-30页 |
·服务器节点 | 第28-29页 |
·客户端节点 | 第29-30页 |
·基本操作 | 第30-38页 |
·节点入网 | 第30-32页 |
·普通节点退网 | 第32页 |
·超级节点退网 | 第32-34页 |
·备份节点退网 | 第34页 |
·簇的分裂 | 第34-35页 |
·簇的合并 | 第35-37页 |
·节点崩溃处理 | 第37-38页 |
·节点查询 | 第38-41页 |
·定位信息维护 | 第38-39页 |
·节点定位 | 第39-40页 |
·查询缓冲机制 | 第40-41页 |
·性能估算 | 第41-46页 |
·内存使用分析 | 第41-42页 |
·网络流量分析 | 第42-44页 |
·查询效率分析 | 第44-45页 |
·对比其它模型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穿越NAT | 第47-54页 |
·概述 | 第47页 |
·实现简介 | 第47-48页 |
·NAT的分类 | 第48-51页 |
·全双工锥形 | 第48页 |
·受限制锥形 | 第48-49页 |
·端口受限制锥形 | 第49-50页 |
·对称锥形 | 第50-51页 |
·穿越NAT的方法 | 第51-53页 |
·识别NAT的类型方法 | 第51-52页 |
·通讯方式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Win32编程关键技术 | 第54-81页 |
·概述 | 第54页 |
·Win32线程池 | 第54-60页 |
·线程进程 | 第54-55页 |
·线程间同步 | 第55-56页 |
·线程池概念 | 第56页 |
·异步调用模型 | 第56-57页 |
·定时器模型 | 第57-59页 |
·I/O完成端口模型 | 第59-60页 |
·Win32网络编程接口 | 第60-69页 |
·简介 | 第60-61页 |
·套接字模式 | 第61页 |
·套接字I/O模型 | 第61-62页 |
·加速策略 | 第62-69页 |
·Win32声音录制和回放 | 第69-80页 |
·声音格式和混合 | 第69-72页 |
·录音和回放 | 第72-74页 |
·声音播放技术分析 | 第74-75页 |
·自适应消抖缓冲—冗余包平滑策略 | 第75-76页 |
·算法描述 | 第76-77页 |
·动态参数确定 | 第77-78页 |
·试验结果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81-87页 |
·系统总体架构 | 第81-82页 |
·数据库的设计 | 第82-83页 |
·节点框架 | 第83-85页 |
·认证节点 | 第83页 |
·管理节点 | 第83-84页 |
·客户端节点 | 第84-85页 |
·编程阶段 | 第85-86页 |
·演示结果和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1 通话效果比较表 | 第91-92页 |
附录2 认证节点的数据库结构 | 第92-93页 |
附录3 PPTalk软件演示图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
研究生阶段参加的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