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页 |
·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礼法观的演变历程 | 第12-14页 |
·孔子最早提出“刑政相参”的治国理念 | 第12页 |
·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以及“明其政刑”的观点 | 第12页 |
·荀子最终提出“隆礼重法”的理论 | 第12-14页 |
第三章 先秦儒家礼法观的主要内涵 | 第14-18页 |
·“为国以礼” | 第14-15页 |
·先秦儒家礼法观中的“礼”的概念 | 第14页 |
·“为国以礼”的具体内涵 | 第14-15页 |
·“刑政相参”,礼法并用 | 第15页 |
·执法用贤,刑罚适中 | 第15-18页 |
第四章 先秦儒家礼法观的内在逻辑结构 | 第18-20页 |
·“礼”是制定“法”的根本原则 | 第18页 |
·“法”是实现“礼”的基本保障 | 第18页 |
·“礼”与“法”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 第18-20页 |
第五章 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对礼法观的批判继承 | 第20-32页 |
·先秦儒家礼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20-26页 |
·先秦儒家礼法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 第20-22页 |
·先秦儒家礼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启示 | 第22-25页 |
·先秦儒家礼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推行和实效保障具有促进作用 | 第25-26页 |
·先秦儒家礼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26-29页 |
·先秦儒家礼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目的和价值上存在着冲突 | 第26-27页 |
·礼教中的某些腐朽和落后成分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 | 第27-28页 |
·先秦儒家礼法观中“整体主义”的教育模式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对先秦儒家礼法观进行批判继承的具体途径 | 第29-32页 |
·首先要对先秦儒家礼法观进行分析清理 | 第29-30页 |
·其次要找准先秦儒家礼法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 第30页 |
·最后要对先秦儒家礼法观进行现代诠释和综合创新 | 第30-32页 |
第六章 先秦儒家礼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 第32-46页 |
·借鉴先秦儒家伦理教育的有益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 第32-36页 |
·以家庭伦理教育为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合理转变 | 第32-34页 |
·引入社会伦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 第34-36页 |
·借鉴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实现当今道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 第36-39页 |
·在道德教育中促使受教育者形成自身道德修养 | 第36-37页 |
·将道德实践融入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 第37-39页 |
·引入法制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发展 | 第39-46页 |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 第39-42页 |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 第42-4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