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国外城镇密集区研究回顾 | 第11-13页 |
| ·国内城镇密集区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2 基本概念阐释 | 第15-17页 |
| ·城镇密集区 | 第15-16页 |
| ·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 | 第16-17页 |
| 3 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 ·城镇密集区主要理论 | 第17-19页 |
| ·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 ·共生理论 | 第18-19页 |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19-21页 |
| ·双核理论 | 第19页 |
| ·点──轴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 ·网络一体化理论 | 第20页 |
|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阶段理论 | 第20-21页 |
|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 | 第21-22页 |
| ·集聚与扩散机制 | 第21页 |
| ·空间临近效应机制 | 第21-22页 |
| 4 研究区域 | 第22-24页 |
| ·区域范围 | 第22-23页 |
| ·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 5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发展演化及影响因素 | 第24-49页 |
| ·演化历程 | 第24-43页 |
| ·散点分布期(先秦时期) | 第24-26页 |
| ·要素填充期(秦至唐时期) | 第26-32页 |
| ·双中心结构萌发期(宋至建国前) | 第32-38页 |
| ·双中心结构成长期(建国后至今) | 第38-43页 |
| ·演化特征 | 第43-45页 |
| ·散点分布期(先秦时期) | 第43页 |
| ·要素填充期(秦至唐) | 第43-44页 |
| ·双中心结构萌发期(宋至建国前) | 第44页 |
| ·双中心结构成长期(建国后至今) | 第44-45页 |
| ·影响因素 | 第45-49页 |
| ·自然条件 | 第45页 |
| ·政治军事 | 第45-46页 |
| ·经济贸易 | 第46-47页 |
| ·交通条件 | 第47页 |
| ·宗教文化 | 第47-48页 |
| ·资源开发 | 第48-49页 |
| 6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发展构想 | 第49-62页 |
| ·现状特征 | 第50-55页 |
| ·中心城市实力偏弱,带动能力不足 | 第50-51页 |
| ·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聚集程度不高 | 第51-53页 |
| ·城镇轴向分布显著,整体实力偏弱 | 第53-54页 |
| ·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 | 第54-55页 |
| ·总体构想 | 第55-59页 |
| ·近期──“一轴连两圈”模式 | 第55-57页 |
| ·中期──“多中心组团”模式 | 第57-59页 |
| ·远期──“网络一体化”模式 | 第59页 |
| ·优化对策 | 第59-62页 |
| ·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 第59-60页 |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 第60页 |
|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区域整体实力 | 第60-61页 |
| ·构建合理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 第61-6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表 | 第69-70页 |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