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1、李斯特杆菌的分类 | 第10页 |
2、生物学特性 | 第10-13页 |
·形态与染色 | 第10页 |
·培养特性 | 第10-11页 |
·生化反应 | 第11-12页 |
·分型 | 第12页 |
·血清型 | 第12页 |
·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P-RESIS,PFGE)分型 | 第12页 |
·抵抗力 | 第12-13页 |
·李斯特杆菌的主要抗原 | 第13页 |
3、流行病学 | 第13页 |
4、致病性 | 第13-14页 |
5、流行情况 | 第14-15页 |
6、发病机理 | 第15页 |
7、实验室毒力检测:动物模型与细胞模型 | 第15-17页 |
·小鼠模型 | 第15-16页 |
·胃肠道途径感染 | 第15-16页 |
·神经系统感染模型 | 第16页 |
·其他动物模型 | 第16页 |
·细胞模型 | 第16-17页 |
8、国内外LM 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常规法 | 第17-22页 |
·增菌培养 | 第18页 |
·分离 | 第18页 |
·鉴定步骤 | 第18-19页 |
·李斯特杆菌属的区别 | 第19页 |
·小鼠毒力试验 | 第19-20页 |
·协同溶血(CAMP)试验 | 第20页 |
·LM 在普通血平板上的溶血现象 | 第20-22页 |
·免疫学方法 | 第22-23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3-25页 |
·显色培养基快速鉴定技术 | 第25页 |
·数值分类鉴定和新型计数技术 | 第25-26页 |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 | 第26页 |
9、现阶段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10、日常生活中防止LM 污染的方法 | 第26-27页 |
11、抗体生成过程中的几大理论 | 第27-28页 |
·抗体生成的侧链学说 | 第27页 |
·抗体生成的模板学说 | 第27页 |
·直接模板学说 | 第27页 |
·间接模板学说 | 第27页 |
·自然选择学说 | 第27-28页 |
·克隆选择学说 | 第28页 |
12、抗体工程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第一代抗体: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简称多抗) | 第28页 |
·第二代抗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简称单抗) | 第28-29页 |
·第三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NTIBODY, GEAB) | 第29页 |
13、抗体研究历史中发生的大事 | 第29-30页 |
14、单克隆抗体的原理 | 第30-31页 |
15、杂交瘤细胞(hybrid cell)的筛选原理 | 第31-32页 |
1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图 | 第32页 |
17、单克隆抗体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 第32-35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 , | 第33页 |
·荧光免疫分析(FLUORESCENCE IMMUNOASSAY,FIA) | 第33页 |
·凝集实验 | 第33页 |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ING) | 第33页 |
·免疫胶体金技术(IMMUNOCOLLOIDAL GOLD,ICG) | 第33-34页 |
·免疫放射分析(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MA) | 第34页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ENCE IMMUNOASSAY , CLIA) | 第34页 |
·流式细胞术 | 第34页 |
·免疫-聚合酶链反应(IMMUNO-POLYMERASE CHINA REACTION, IM-PCR)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前言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7-55页 |
1 材料 | 第37-39页 |
·菌种 | 第37页 |
·细胞株 | 第37页 |
·动物 | 第37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7-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试剂配制 | 第38-39页 |
2 方法 | 第39-47页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杆菌(LM)培养基的制备 | 第39页 |
·菌种提纯 | 第39-40页 |
·LM 扩大培养 | 第40页 |
·抗原制备 | 第40-41页 |
·小鼠免疫 | 第41页 |
·间接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41-42页 |
·SP2/0 骨髓瘤细胞 | 第42页 |
·细胞融合 | 第42-43页 |
·杂交瘤细胞筛选培养 | 第43页 |
·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 | 第43-44页 |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 第44页 |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 第44页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44-45页 |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第45页 |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及腹水效价检测 | 第45页 |
·配对实验 | 第45页 |
·交叉反应 | 第45-46页 |
·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鉴定 | 第46页 |
·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鉴定 | 第46-47页 |
3 结果 | 第47-50页 |
·确定抗原包被浓度和酶标二抗浓度(见表2) | 第47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47-48页 |
·杂交瘤细胞筛选结果(见表3) | 第48页 |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亚类(见表4) | 第48页 |
·细胞培养上清及腹水效价(见表5) | 第48-49页 |
·配对实验叠加率(见表6) | 第49页 |
·交叉实验(见表7) | 第49-50页 |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计数结果(见表8) | 第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动物免疫 | 第50-52页 |
·动物选择 | 第51页 |
·免疫剂量 | 第51页 |
·免疫途径 | 第51页 |
·免疫抗原 | 第51-52页 |
·抗原的最大注射体积(见表9) | 第52页 |
·小鼠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 第52-53页 |
·融合率的提高 | 第53页 |
·革兰氏染色的注意事项 | 第53页 |
·关于单抗亚类鉴定 | 第53-54页 |
·筛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54页 |
·吹细胞 | 第54页 |
·细胞计数 | 第54页 |
·混匀细胞 | 第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