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引言 | 第7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电力系统过电压 | 第7-8页 |
·特高压输电线路过电压的限制 | 第8-9页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9-11页 |
第2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内部过电压的理论分析 | 第11-26页 |
·输电线路的工频过电压 | 第11-17页 |
·均匀长输电线的分布参数模型 | 第11-12页 |
·空载长线路的电容效应及系统阻抗对工频过电压的影响 | 第12-14页 |
·不对称短路引起的工频电压升高 | 第14-15页 |
·线路甩负荷效应 | 第15-16页 |
·限制工频过电压的可能措施 | 第16-17页 |
·特高压输电线路操作过电压及其限制措施 | 第17-25页 |
·空载线路跳闸过电压 | 第17-19页 |
·空载线路合闸过电压 | 第19-21页 |
·操作过电压的限制措施 | 第2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特高压输电系统的贝杰龙(Bergeron)模型 | 第26-33页 |
·输电线路的贝杰龙模型 | 第26-29页 |
·单根均匀无损导线的贝杰龙模型 | 第26-27页 |
·平行多导线系统的贝杰龙模型 | 第27-29页 |
·集中参数元件的贝杰龙模型 | 第29-31页 |
·集中参数元件电感 | 第29-30页 |
·集中参数元件电容 | 第30页 |
·电阻元件 | 第30-31页 |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PSCAD/EMTDC仿真软件简介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工频过电压限制措施及仿真分析 | 第33-56页 |
·单端电源与带有并联电抗器补偿的长线相连 | 第33-39页 |
·单端电源与首端带有并联电抗器的长线相连 | 第33-34页 |
·单端电源与末端带有并联电抗器的长线相连 | 第34-35页 |
·单端电源与两端带有并联电抗器的长线相连 | 第35页 |
·单端电源与线路中点带有并联电抗器的长线相连 | 第35-36页 |
·实例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双端电源与带有并联电抗器补偿的长线相连 | 第39-44页 |
·双端电源供电且线路一端带有并联电抗器时的沿线电压分布 | 第39-40页 |
·双端电源供电且线路两端都带有并联电抗器 | 第40-42页 |
·双端电源供电且线路首末两端及中间均并联有电抗器 | 第42-44页 |
·双端电源供电且带有并联电抗器补偿的输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实例仿真 | 第44-47页 |
·线路不接并联电抗器 | 第44页 |
·仅线路首端接并联电抗器 | 第44-45页 |
·仅线路末端接并联电抗器 | 第45-46页 |
·线路首末两端均并联电抗器(设两端电抗器容量相等) | 第46-47页 |
·线路首末两端及开关站处均并联电抗器(设各处电抗器补偿容量相等) | 第47页 |
·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工频谐振过电压 | 第47-49页 |
·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潜供电流 | 第49-53页 |
·潜供电流机理 | 第50页 |
·使用中性点小电抗器加快潜供电流熄灭 | 第50-52页 |
·中性点小电抗器的取值 | 第52-53页 |
·并联电抗器中性点接小电抗器时故障点恢复电压的仿真 | 第53-54页 |
·并联电抗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 第53页 |
·并联电抗器中性点经小电抗器接地 | 第53-54页 |
·特高压输电线路使用固定并联电抗器的弊端及解决措施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合闸过电压的仿真分析 | 第56-73页 |
·特高压输电线路合闸过电压 | 第56-68页 |
·空载线路的计划性合闸实例仿真 | 第56-59页 |
·空载线路的自动重合闸实例仿真 | 第59-68页 |
·特高压输电线路单相自动重合闸 | 第68-72页 |
·单相瞬时性故障恢复电压的分析 | 第68-70页 |
·实例仿真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1 | 第78-79页 |
附录2 输电线路仿真模型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