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光纤耦合器的工作原理 | 第11页 |
| ·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制造工艺 | 第11-15页 |
| ·腐蚀法 | 第11-12页 |
| ·磨抛法 | 第12-13页 |
| ·熔融拉锥法(Fused Biconical Taper:FBT) | 第13-15页 |
| ·扭转法 | 第15页 |
| ·保偏光纤耦合器 | 第15-18页 |
| ·磨抛型保偏光纤耦合器 | 第16页 |
| ·熔融拉锥法制作保偏光纤耦合器 | 第16-17页 |
| ·制作保偏光纤耦合器的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 ·偏振分束器 | 第18页 |
| ·其它类型的光纤耦合器 | 第18-21页 |
| ·宽带光纤耦合器 | 第18-19页 |
| ·光子晶体光纤耦合器 | 第19页 |
| ·塑料光纤耦合器 | 第19-20页 |
| ·多芯光纤耦合器 | 第20页 |
| ·非线性光纤耦合器 | 第20-21页 |
| ·光纤耦合器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光开关 | 第21页 |
| ·光衰减器 | 第21页 |
| ·滤波器 | 第21-22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第2章 耦合模理论 | 第23-37页 |
| ·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性能指标 | 第23-24页 |
| ·光纤及锥形光纤 | 第24-26页 |
| ·模式耦合理论及耦合波特性 | 第26-30页 |
| ·耦合系数 | 第30-36页 |
| ·用极化电流的概念推导模耦合系数 | 第30-31页 |
| ·耦合的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 ·散射矩阵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模型与分析方法 | 第37-46页 |
| ·哑铃模型 | 第37-39页 |
| ·抛物线模型 | 第39-42页 |
| ·指数函数模型 | 第42-43页 |
|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 ·纤芯对耦合器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光纤固有双折射对耦合器的影响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相位特性和分光比 | 第46-60页 |
| ·两输出端口之间的相位差 | 第46-49页 |
| ·两输出端口之间相位差的理论分析 | 第46-48页 |
| ·两输出端口之间相位差的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 ·直通臂输出端两偏振分量间的相位差 | 第49-53页 |
| ·相位差与工作波长的关系 | 第50页 |
| ·相位差与外界环境折射率的关系 | 第50-51页 |
| ·相位差与有效耦合长度的关系 | 第51-52页 |
| ·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 ·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分光比 | 第53-58页 |
| ·工作波长对耦合器分光比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外界环境折射率对耦合器分光比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有效耦合长度对耦合器分光比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温度对耦合器分光比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耦合器分光比温度实验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5章 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偏振特性 | 第60-78页 |
| ·与偏振态相关的耦合模方程组 | 第60-66页 |
| ·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偏振态演化规律 | 第66-69页 |
| ·不考虑光纤的双折射 | 第66-67页 |
| ·考虑光纤的双折射 | 第67-68页 |
| ·考虑光纤双折射和自身模式耦合 | 第68-69页 |
| ·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偏振度 | 第69-77页 |
| ·2×2单模光纤耦合器的偏振度 | 第69-71页 |
| ·光纤耦合器各参量对偏振度的影响 | 第71-73页 |
| ·温度对耦合器偏振度的影响 | 第73-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