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城市人口分布建模 | 第13-15页 |
·宏观机制地理区位分布统计建模方法 | 第13-14页 |
·微观动力学 DPSIR 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城市人口分布 CA/MAS 模型 | 第15页 |
·研究的意义及主旨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2章 仿真模型与真实世界的对接研究 | 第18-27页 |
·解释性和描述性方法 | 第19-20页 |
·查证和确认方法 | 第20-23页 |
·查证过程的内涵 | 第21-22页 |
·确认和比较动态方法 | 第22-23页 |
·数据的整合 | 第23-24页 |
·时空度的整合 | 第24-25页 |
·莱茵河流域模型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北京市人口分布模型分析 | 第27-35页 |
·北京城市人口分布情况介绍 | 第27-28页 |
·研究区域范围和研究时段的界定 | 第28页 |
·人口分布变化的宏观机制 | 第28-30页 |
·微观机制驱动力的 DPSIR 分析 | 第30-34页 |
·北京人口搬迁的驱动力分类 | 第31页 |
·人口的居住搬迁行为 | 第31-34页 |
·影响人口分布的其他驱动力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北京市人口分布的 CA/MAS 仿真模型构架 | 第35-46页 |
·人口空间分布地理环境——模型中的 CA | 第35-40页 |
·基础设置 | 第35-38页 |
·七层元胞自动机的设计 | 第38-40页 |
·智能体决策过程——模型中的 MAS | 第40-43页 |
·智能体属性 | 第40-41页 |
·智能体行为规则 | 第41-43页 |
·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的互动 | 第43-45页 |
·元胞自动机对智能体的影响 | 第43-44页 |
·智能体影响着元胞自动机的更新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北京人口分布 CA/MAS 模型仿真实现 | 第46-58页 |
·仿真实现平台 | 第46页 |
·编程实现 | 第46-49页 |
·ModelSwarm 主要方法 | 第46-47页 |
·环境在仿真平台下的实现 | 第47-48页 |
·智能体所处街道的属性 | 第48页 |
·智能体(agent)部分的程序实现 | 第48-49页 |
·模型的查证和确认 | 第49-50页 |
·模型查证过程 | 第49-50页 |
·模型的确认过程 | 第50页 |
·参数设置与实验设计 | 第50-53页 |
·参数初始化设置 | 第50-51页 |
·宏观机制新增户籍人口街区分布概率的查证确认 | 第51-52页 |
·微观机制城市内部迁移率的确认 | 第52-53页 |
·仿真结果分析与预测 | 第53-56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2010 年人口分布预测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