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受众对公交车载电视的态度 | 第9-19页 |
第一节 抽样方法与样本特征简述 | 第9-12页 |
一、抽样方法 | 第9-10页 |
二、样本特征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受众对公交车载电视的态度 | 第12-19页 |
一、受众对公交车载电视总的态度 | 第13-14页 |
二、不同统计变量对受众满意度的影响 | 第14-17页 |
三、受众态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受众对公交车载电视的“使用和满足” | 第19-29页 |
第一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发展和意义 | 第19-22页 |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19-20页 |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发展过程 | 第20-21页 |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受众对公交车载电视节目内容的“使用与满足” | 第22-26页 |
一、武汉公交车载电视节目内容 | 第22-23页 |
二、武汉公交车载电视节目内容的特点 | 第23页 |
三、受众使用公交车载电视的目的 | 第23-24页 |
四、受众希望看到的节目类型 | 第24-25页 |
五、节目内容对受众的满足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受众对收视环境的“使用与满足” | 第26-29页 |
一、环境与满意度关系紧密 | 第27页 |
二、影响公交车载电视传播效果的两种“噪音” | 第27-28页 |
三、收视环境无法满足受众需求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提升公交车载电视质量满足受众需求 | 第29-40页 |
第一节 以满足受众需求为出发点 | 第29-31页 |
一、受众使用和接触媒体是基于自己的需要 | 第29-30页 |
二、媒介本身的市场性决定媒介要满足受众需求 | 第30页 |
三、注意力经济时代的要求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提高改善节目质量和收视环境 | 第31-36页 |
一、丰富节目内容,增加信息量 | 第32-34页 |
二、改善收视环境 | 第34页 |
三、调整广告播出 | 第34-35页 |
四、加快节目内容更新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调整媒介定位发挥潜在效力 | 第36-40页 |
一、调整定位,“广传”服务“大众” | 第36-37页 |
二、利用其特点充分发挥媒介效力 | 第37-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