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文章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和”文化及其对中国古代处理外部事务的影响 | 第13-23页 |
·“和”文化的产生与主要内涵 | 第13-17页 |
·“和”文化的产生 | 第13-14页 |
·“和”文化的主要内涵 | 第14-17页 |
·“和”文化的特色 | 第17页 |
·“和”文化对中国古代处理外部事务的影响 | 第17-23页 |
·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地缘政治观 | 第17-18页 |
·古代中国与外邦和平交往的主要方式 | 第18-23页 |
第3章 “和”文化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选择 | 第23-31页 |
·新中国选择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源 | 第23-25页 |
·传统“和”文化 | 第23页 |
·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和平外交思想 | 第23-24页 |
·马克思世界和平思想的影响 | 第24-25页 |
·新中国和平至上外交政策的形成 | 第25-27页 |
·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外交思想 | 第25-26页 |
·新中国和平至上外交政策的形成 | 第26-27页 |
·“和”文化与新中国外交政策 | 第27-31页 |
·求同存异 | 第27-28页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第28-31页 |
第4章 “和”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新理念之构建 | 第31-45页 |
·深受“和”文化影响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 第31-34页 |
·“和为贵”, 不称霸、不当头 | 第31-32页 |
·“务实”,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 第32-33页 |
·“和而不同”,和平共处 | 第33-34页 |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务实和平外交思想 | 第34-37页 |
·“世界多样性”的外交新理念 | 第34-35页 |
·务实、和平的外交政策 | 第35-37页 |
·新世纪和谐共赢的外交思想 | 第37-43页 |
·和谐世界的理念 | 第37-38页 |
·全方位和平外交 | 第38-43页 |
·构建和谐世界:解决当今世界冲突之道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