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基本理论界定 | 第8-17页 |
| (一) 公共政策制定的释义 | 第8-10页 |
| (二) 公众与公众参与 | 第10-13页 |
| (三) 公众消极参与释义 | 第13-17页 |
| 二、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消极参与的表现 | 第17-20页 |
| (一) 参与意识淡薄,参与心态冷漠 | 第17-18页 |
| (二) 参与行为被动、消极,参与动力不足 | 第18页 |
| (三) 参与行为不当,参与理性不足 | 第18-20页 |
| 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消极参与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20-28页 |
| (一) 理论根源:政府与公众的“经济人”理性 | 第20-26页 |
| (二) 现实原因:多种因素的结果 | 第26-28页 |
| 四、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如何从消极走向积极 | 第28-35页 |
| (一) 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信息的透明度 | 第28-29页 |
| (二) 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保护公众参与公共政策主体性 | 第29-30页 |
| (三) 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改变单一的公众参与途径 | 第30-32页 |
| (四) 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并鼓励它们参与政府决策过程 | 第32-33页 |
| (五) 建立规范的公共政策参与的教育和培训制度 | 第33-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 论文摘要 | 第42-45页 |
| Abstract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