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学交往空间及其环境构成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中学建筑和交往空间理论的沿革 | 第17-22页 |
·中国近代的中学校园建筑 | 第17-20页 |
·新中国的学校建筑 | 第20-22页 |
第3章 建筑空间及交往活动的科学和人文解析 | 第22-32页 |
·数理科学对空间的解析 | 第22-24页 |
·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与建筑交往空间 | 第24-27页 |
·中学师生行为模式及对交往空间的认知 | 第27-32页 |
第4章 校园建筑公共开敞交往空间及其环境构成 | 第32-45页 |
·三对要素 | 第32-33页 |
·线性空间 | 第33-35页 |
·节点空间 | 第35-41页 |
·界面 | 第41-45页 |
第5章 交往性质的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 | 第45-53页 |
·教学区建筑内部公共交往空间 | 第45-51页 |
·生活区建筑内部公共交往空间 | 第51-53页 |
第6章 工程实践 | 第53-65页 |
·实践一:温州市龙湾中学 | 第53-60页 |
·实践二:温州市乐清中学 | 第60-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项目及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