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A-ANN技术的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前言 | 第9-18页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31页 |
·自然地理、水文气象 | 第18-19页 |
·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水文气象 | 第19页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19-22页 |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区域地层 | 第20-21页 |
·区域构造 | 第21-22页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7页 |
·含水层的特征和分布 | 第22-24页 |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4页 |
·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 第24-27页 |
·地裂缝灾害状况 | 第27-31页 |
·地裂缝的分布 | 第27-29页 |
·地裂缝的特征 | 第29页 |
·地裂缝灾害危害状况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44页 |
·古基岩面起伏 | 第31-32页 |
·第四纪沉积结构 | 第32-36页 |
·古基底地貌对第四纪地层岩性结构的影响 | 第33-34页 |
·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 | 第34-35页 |
·地表岩性对地裂缝的影响 | 第35-36页 |
·地面沉降的不均一性 | 第36-40页 |
·含水砂层对不均一沉降的影响 | 第37页 |
·粘性土层对不均一沉降的影响 | 第37-38页 |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关系 | 第38-40页 |
·地下水过量开采 | 第40-44页 |
·区内地下水开采状况 | 第40-41页 |
·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4-56页 |
·评价范围的圈定和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44-45页 |
·评价范围的圈定 | 第44-45页 |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45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5-56页 |
·基岩起伏指标的确定 | 第45-47页 |
·第四纪沉积结构指标的确定 | 第47-50页 |
·地面沉降不均一性指标的确定 | 第50-54页 |
·地下水超采指标的确定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地裂缝危险性评价的GA-ANN模型 | 第56-71页 |
·地裂缝危险性评价的特点与ANN 技术特点 | 第56-57页 |
·地裂缝危险性评价的特点 | 第56页 |
·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的适用特点 | 第56-57页 |
·传统BP 网络模型 | 第57-62页 |
·BP 网络结构 | 第58页 |
·BP 网络的数学模型 | 第58-60页 |
·BP 算法的实现 | 第60-61页 |
·BP 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61-62页 |
·遗传算法 | 第62-65页 |
·遗传算法的概念(GA) | 第62-63页 |
·遗传算法算法结构 | 第63-64页 |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64-65页 |
·GA-ANN 模型 | 第65-71页 |
·网络模型结构 | 第66页 |
·样本数据的预处理 | 第66-67页 |
·网络的训练 | 第67-71页 |
第五章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 第71-80页 |
·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选择 | 第71-73页 |
·训练样本 | 第71-72页 |
·测试样本 | 第72-73页 |
·评价模型的测试 | 第73-74页 |
·地裂缝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74-80页 |
·模型的可靠性 | 第74-76页 |
·各危险分区的特征 | 第76-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中文摘要 | 第84-88页 |
英文摘要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