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区地质研究历史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21页 |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 第11-12页 |
·地层概况 | 第12-18页 |
·古生界、中生界 | 第13页 |
·新生界 | 第13页 |
·与花岗岩体接触的地层 | 第13-18页 |
·岩浆岩 | 第18-19页 |
·变质岩 | 第19-20页 |
·构造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印支期花岗岩的地质特征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研究区花岗岩的产状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印支期花岗岩的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 第22-28页 |
·地质特征 | 第23-25页 |
(1) 黑云母花岗岩 | 第23页 |
(2) 二云母花岗岩 | 第23-25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25-26页 |
(1) 黑云母花岗岩 | 第25页 |
(2) 二云母花岗岩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9页 |
第一节 主量元素特征 | 第28-35页 |
第二节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 第35-39页 |
第四章 印支期花岗岩的年代学特征 | 第39-43页 |
第五章 印支期花岗岩的的构造意义 | 第43-64页 |
第一节 花岗岩的源区特征 | 第43-48页 |
·利用w(CaO)/ w(Na_20)值判断源岩成分特征 | 第43-46页 |
·利用w(CaO)/ w(Na_2O)与 w(SiO_2)和 w(FeO_T)+w(MgO)+w(TiO_2)的关系判断源岩特征 | 第46页 |
·利用Rb/Ba-Rb/Sr 图解判断源岩特征 | 第46-47页 |
·利用w(Al_2O_3)/w(TiO_2)与 w(CaO)/ w(Na_2O)图解判断 SP 花岗岩的形成温度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印支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48-57页 |
·应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的结果 | 第49-53页 |
·后碰撞过铝花岗岩形成环境的划分 | 第53-55页 |
·印支期花岗岩的形成环境 | 第55-57页 |
第三节 玛依岗日地区花岗岩类的构造演化 | 第57-58页 |
第四节 过铝花岗岩与青藏高原构造演化 | 第58-64页 |
·西藏过铝花岗岩及其构造意义 | 第59-62页 |
(1) 地质概况 | 第59页 |
(2) 岩石化学特征 | 第59-60页 |
(3) 成因及大地构造环境 | 第60-62页 |
·玛依岗日地区过铝花岗岩及其构造意义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
中文摘要 | 第75-78页 |
Abstract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