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和技术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引言 | 第14-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9页 |
·我国主要生态问题 | 第14-15页 |
·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 第15页 |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 第15-18页 |
·立题缘由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 第23-42页 |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概述 | 第23-24页 |
·植被演替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植被演替理论与实践概述 | 第24-28页 |
·群落演替研究方法进展 | 第28-29页 |
·群落演替和生物多样性 | 第29页 |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退化生态系统涵义及分类 | 第29-30页 |
·干扰类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 | 第30-31页 |
·干扰与生物多样性 | 第31-32页 |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 第32-33页 |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 | 第33-35页 |
·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燕山山地森林植被研究进展 | 第36-39页 |
·燕山山地森林植被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9-42页 |
3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42-48页 |
·燕山山地基本概况 | 第42-44页 |
·燕山东段研究区概况 | 第44-45页 |
·地理位置 | 第44页 |
·自然概况 | 第44-45页 |
·燕山中段研究概况 | 第45-46页 |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 | 第45页 |
·自然概况 | 第45-46页 |
·燕山西段研究区概况 | 第46-48页 |
·八达岭林场地理位置 | 第46页 |
·自然概况 | 第46-48页 |
4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 | 第48-68页 |
·研究方法 | 第49页 |
·野外植被与环境因子调查 | 第49页 |
·气候因子 | 第49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9页 |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及与环境的关系 | 第49-66页 |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的 DCA排序 | 第49-50页 |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 第50-55页 |
·燕山山地植被垂直分布 | 第55-58页 |
·燕山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 第58-64页 |
·燕山山地森林群落总体特征 | 第64-65页 |
·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模型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5 燕山山地森林植物群落演替动态典型特征 | 第68-98页 |
·研究方法 | 第68-73页 |
·样地概况 | 第68页 |
·研究样地生境概况 | 第68-71页 |
·外业调查 | 第71页 |
·内业分析 | 第71-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96页 |
·植物物种消长及种群密度动态 | 第73-81页 |
·重要值动态 | 第81-86页 |
·群落多样性 | 第86-91页 |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动态 | 第91-96页 |
·小结 | 第96-98页 |
6 燕山山地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思路 | 第98-1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00-104页 |
·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 第100页 |
·立地因子调查与数据采集 | 第100-102页 |
·数据处理 | 第102-104页 |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方法 | 第104页 |
·立地条件主导因子的确定 | 第104-107页 |
·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 | 第107页 |
·立地类型特征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思路 | 第107-113页 |
·亚高山薄土型 | 第108-110页 |
·亚高山中厚土型 | 第110页 |
·中高山薄土型 | 第110页 |
·中高山中厚土型 | 第110-111页 |
·中低山薄土型 | 第111页 |
·中低山中厚土型 | 第111-112页 |
·低山薄土型 | 第112页 |
·低山中厚土型 | 第112-113页 |
·沟谷中厚土型 | 第113页 |
·小结 | 第113-115页 |
7 燕山山地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技术及模式 | 第115-139页 |
·燕山山地植被演替趋势分析 | 第115-119页 |
·燕山山地森林现状 | 第115页 |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演替趋势规律 | 第115页 |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演替现状 | 第115-117页 |
·燕山山地天然灌丛群落演替趋势 | 第117-119页 |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基本原理 | 第119-121页 |
·植物群落演替原理 | 第119页 |
·物种生态适应性和适宜性原理 | 第119页 |
·物种共生与生态位原理 | 第119-120页 |
·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原理 | 第120页 |
·自然力与人工调控相结合 | 第120页 |
·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 | 第120-121页 |
·燕山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 | 第121-123页 |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基本要求 | 第121-122页 |
·燕山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基本途径 | 第122-123页 |
·燕山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典型模式 | 第123-137页 |
·燕山山地典型天然针阔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 | 第124-127页 |
·燕山山地典型天然灌丛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 | 第127-131页 |
·燕山山地人工植被重建模式 | 第131-137页 |
·小结 | 第137-139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39-143页 |
·结论 | 第139-141页 |
·建议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8页 |
详细摘要 | 第158-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