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 ·稻米品质评价及遗传体系 | 第12-18页 |
| ·稻米品质的评价标准 | 第12-14页 |
| ·碾磨品质 | 第12-13页 |
| ·外观品质 | 第13页 |
| ·蒸煮食用品质 | 第13-14页 |
| ·稻米品质的遗传 | 第14-18页 |
| ·碾磨品质的遗传 | 第14-15页 |
| ·外观品质的遗传 | 第15-16页 |
| ·蒸煮食用品质的遗传 | 第16-18页 |
| ·淀粉的生物合成及相关酶 | 第18-25页 |
| ·水稻淀粉结构 | 第18-20页 |
| ·支链淀粉的结构 | 第18-19页 |
| ·直链淀粉的结构 | 第19-20页 |
| ·水稻胚乳淀粉合成的生物学研究 | 第20-25页 |
| ·淀粉直接底物的合成及ADPG 焦磷酸化酶 | 第20-21页 |
| ·支链淀粉的合成和相关酶 | 第21-24页 |
| ·直链淀粉的合成和相关酶 | 第24-25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25-30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原理与优越性 | 第25-27页 |
| ·前景选择 | 第26页 |
| ·背景选择 | 第26-27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27-30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质量性状育种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数量性状育种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水稻淀粉合成重要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构建及其效应分析 | 第30-60页 |
| ·前言 | 第30-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 ·目标基因选择及相应的分子标记 | 第32页 |
| ·近等基因系构建 | 第32-33页 |
| ·基因型检测 | 第33-35页 |
| ·前景选择(目标基因选择) | 第33-34页 |
| ·背景选择 | 第34-35页 |
| ·农艺性状考察 | 第35页 |
| ·稻米品质性状测定 | 第35-36页 |
| ·外观品质测定 | 第35页 |
| ·蒸煮食味品质理化指标测定 | 第35-36页 |
| ·稻米米粉样品脱脂脱蛋白处理 | 第36页 |
|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57页 |
|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36页 |
| ·BC_6F_2 群体中的分子标记检测 | 第36-38页 |
| ·NIL(BC_6F_2)遗传背景检测 | 第38-42页 |
| ·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 第42-44页 |
| ·近等基因系的外观品质性状分析 | 第44-45页 |
| ·近等基因系的理化品质性状分析 | 第45-57页 |
| ·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 第45-48页 |
| ·胶稠度遗传分析 | 第48-49页 |
| ·糊化温度遗传分析 | 第49-50页 |
| ·蛋白质、脂肪与稻米 RVA 谱及其特征值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 ·近等基因系 RVA 谱遗传分析 | 第51-57页 |
| ·讨论 | 第57-60页 |
| ·分子标记应用于近等基因系的选择 | 第57页 |
| ·支链淀粉合成中相关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57-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