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20页 |
| ·超细碳化物高碳合金钢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合金设计方法概述 | 第15-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 第2章 相图热力学计算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 第20-34页 |
| ·相图热力学计算基本原理 | 第22-29页 |
| ·相的热力学模型 | 第22-27页 |
| ·热力学平衡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 ·CALPHAD方法的主要步骤 | 第28-29页 |
| ·Thermo-Calc软件系统的简介 | 第29-34页 |
| ·Thermo-Calc(P)程序 | 第29-31页 |
| ·DICTRA程序 | 第31-32页 |
| ·Thermo-Calc系统软件在钢铁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4页 |
| 第3章 实验方法 | 第34-41页 |
| ·实验材料及热处理 | 第34-35页 |
| ·显微组织定量分析 | 第35-39页 |
| ·奥氏体晶粒度的测定 | 第35-36页 |
| ·碳化物的定量金相测量 | 第36-38页 |
| ·碳化物的XRD分析 | 第38-39页 |
| ·残余奥氏体量测定 | 第39页 |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9-41页 |
| ·淬火,回火硬度 | 第39-40页 |
| ·拉伸试验 | 第40页 |
| ·静弯曲试验 | 第40页 |
| ·冲击韧性 | 第40-41页 |
| 第4章 超细碳化物高碳高合金钢的合金设计研究 | 第41-100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 ·合金元素对碳化物的影响 | 第41-55页 |
| ·合金元素对碳化物影响的相平衡计算 | 第43-50页 |
| ·实验钢的相平衡计算及分析 | 第50-55页 |
| ·合金元素对淬火的影响 | 第55-64页 |
| ·淬火未溶碳化物 | 第55-61页 |
| ·基体碳含量 | 第61-64页 |
| ·合金元素对Ms点的影响 | 第64-70页 |
| ·奥氏体晶粒度的计算 | 第70-76页 |
| ·回火过程碳化物转变 | 第76-82页 |
| ·碳化物析出驱动力和平衡数量 | 第82-89页 |
| ·二次硬化硬度的讨论 | 第89-91页 |
| ·实验研究 | 第91-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第5章 超细碳化物高碳中合金钢的合金设计研究 | 第100-11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00页 |
| ·碳化物细化的合金设计 | 第100-112页 |
| ·相平衡热力学计算 | 第100-103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5页 |
| ·相平衡热力学修正计算及讨论 | 第105-112页 |
| ·合金元素Ni,Si对基体强度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 ·基体成分计算 | 第114-115页 |
| ·硬度预测计算 | 第115-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6章 超细碳化物高碳合金钢的合金设计方法 | 第119-123页 |
| ·合金设计方案 | 第119-121页 |
| ·合金设计步骤 | 第121-122页 |
| ·本章小节 | 第122-123页 |
| 第7章 超细碳化物高碳合金钢的合金设计应用及开发 | 第123-153页 |
| ·DM7S钢的合金设计及实验研究 | 第123-142页 |
| ·DM7S高合金钢的成分与结构设计 | 第123-129页 |
| ·DM7S高合金钢的成分范围与工艺设计 | 第129-131页 |
| ·DM7S高合金钢的实验成分和退火组织结构 | 第131-133页 |
| ·DM7S高合金钢的淬火、回火组织结构及性能 | 第133-142页 |
| ·DM8B中合金钢的合金设计及实验研究 | 第142-151页 |
| ·DM8B中合金钢的合金设计 | 第142-145页 |
| ·DM8B中合金钢的实验成分和退火组织结构 | 第145-146页 |
| ·DM8B中合金钢的淬火、回火组织结构及性能 | 第146-1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5页 |
| ·结论 | 第153-154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54-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5-16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62-165页 |
| 致谢 | 第165-166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