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稠油防砂实验研究与防砂工艺决策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第10-11页 |
| ·出砂预测技术概况 | 第11-12页 |
| ·防砂技术概况 | 第12-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辽河油田稠油区块地层出砂机理研究 | 第16-30页 |
| ·辽河油田稠油区块出砂情况概况 | 第16-17页 |
| ·辽河油田稠油区块油藏地质特征 | 第16-17页 |
| ·辽河油田稠油区块出砂状况 | 第17页 |
| ·稠油区块出砂规律 | 第17页 |
| ·稠油热采井出砂机理的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 ·稠油热采井出砂机理的室内实验研究 | 第19-29页 |
| ·蒸汽流速和温度对真实岩心渗透率的影响实验 | 第19-25页 |
| ·原油粘度对真实岩心渗透率的影响实验 | 第25-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稠油防砂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装置研制 | 第30-46页 |
| ·概述 | 第30-31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30页 |
| ·防砂模拟实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 ·高温高压防砂模拟实验模型的设计 | 第31-33页 |
| ·设计目的 | 第31页 |
| ·实验流程设计 | 第31-33页 |
| ·功能设计 | 第33页 |
| ·防砂模拟实验装置概念设计理论 | 第33-40页 |
| ·物模实验相似准则 | 第33-38页 |
| ·原形与模型之间各参量的匹配 | 第38-40页 |
| ·物理模拟井筒设计 | 第40-42页 |
| ·模拟井筒 | 第40-41页 |
| ·外井筒 | 第41页 |
| ·渗流筒 | 第41-42页 |
| ·样件接头 | 第42页 |
| ·加温系统 | 第42页 |
| ·堵塞分析实验 | 第42-45页 |
| ·滤饼的分析 | 第43页 |
| ·粘土与地层砂不同压差下对渗透能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粘土膨胀对填砂岩心的影响 | 第44页 |
| ·地层砂对填砂岩心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稠油热采井出砂预测研究 | 第46-66页 |
| ·出砂预测综述 | 第46-48页 |
| ·现场观测法 | 第46页 |
| ·经验法 | 第46-48页 |
| ·出砂理论模型法 | 第48页 |
| ·稠油热采井出砂预测模型 | 第48-56页 |
| ·岩石强度三轴实验 | 第56-63页 |
| ·实验目的 | 第56-57页 |
| ·岩样选择标准 | 第57-58页 |
| ·岩样强度实验 | 第58-59页 |
| ·数据分析和回归关系式 | 第59-63页 |
| ·实验中存在问题及讨论 | 第63页 |
| ·现场应用举例及分析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5章 温度变化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76页 |
| ·温度变化对井壁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 ·正压差下温度应力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72页 |
| ·温度升高对井壁应力分布和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 ·温度降低对井壁应力分布和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69-72页 |
| ·负压差下温度应力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75页 |
| ·温度升高对井壁应力分布和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 ·温度降低对井壁应力分布和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6章 防砂方法优选研究 | 第76-91页 |
| ·防砂方法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 第76页 |
| ·防砂方法优选的神经网络模型 | 第76-85页 |
| ·反向传播学习的BP算法 | 第77-79页 |
| ·BP神经网络在防砂方法优选中的应用 | 第79-81页 |
| ·现场实例验证 | 第81-85页 |
| ·不同防砂工艺的相对经济对比 | 第85-90页 |
| ·不同寿命方案的经济对比模型 | 第85-86页 |
| ·防砂与不防砂情况下的相对经济对比 | 第86页 |
| ·防砂方法的经济性评价 | 第86-88页 |
| ·计算实例 | 第88-90页 |
| ·小结 | 第90-91页 |
| 第7章 油井深部防砂、携排砂采油技术及应用 | 第91-109页 |
| ·概述 | 第91页 |
| ·油井深部防砂和携砂采油技术及其原理 | 第91-98页 |
| ·水力喷射泵排砂技术 | 第91-96页 |
| ·油井深部防砂技术 | 第96-97页 |
| ·携砂采油技术 | 第97-98页 |
| ·强排+深防+携砂采油技术应用 | 第98-100页 |
| ·典型井例:洼38-25-15 井 | 第99页 |
| ·典型井例:锦7-13-28 井 | 第99-100页 |
| ·深部防砂+携砂采油技术应用 | 第100-105页 |
| ·典型区块:海外河油田 | 第100-102页 |
| ·典型井例 | 第102-105页 |
| ·油井深部防砂技术应用 | 第105-106页 |
| ·典型区块:曙一区 | 第105页 |
| ·典型井例:杜813-45-83 | 第105-106页 |
| ·PS系列泵携砂采油技术 | 第106-107页 |
| ·典型井例:雷46-26-152 井 | 第106-107页 |
| ·典型井例:洼11-35 井 | 第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 附录 三轴实验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116-12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