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测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0 引言 | 第11-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第12-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20-21页 |
1 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测评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21-3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海洋产业及分类 | 第21-23页 |
·海洋产业结构及分类 | 第23-24页 |
·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 第24-26页 |
·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测评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产业划分理论 | 第26-27页 |
·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 | 第27-28页 |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28-29页 |
·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测评的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2 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 第32-38页 |
·海洋产业的总体情况 | 第32-33页 |
·海洋部门产业结构及变化 | 第33-34页 |
·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及变化 | 第34-35页 |
·海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结构及变化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3 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单指标测评 | 第38-49页 |
·山东海洋产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 第38-42页 |
·传统比例分析 | 第38-39页 |
·Hamming 贴近度分析 | 第39-40页 |
·均衡程度分析—基于熵数值指标 | 第40-42页 |
·山东海洋产业结构转换度分析 | 第42-45页 |
·K 值指标 | 第43-44页 |
·Moore 指数指标 | 第44-45页 |
·山东海洋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 第45-48页 |
·劳动生产率及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45-47页 |
·产业技术水平分析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4 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综合测评 | 第49-65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49-53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9-50页 |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50-51页 |
·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53页 |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概述 | 第53-55页 |
·AHP 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3-54页 |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54-55页 |
·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评价模型概述 | 第55-57页 |
·加权积模型 | 第55-56页 |
·灰色关联度模型 | 第56-57页 |
·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综合评价 | 第57-64页 |
·基于AHP 法的合理化水平测评 | 第57-58页 |
·基于熵值法的合理化水平测评 | 第58-59页 |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合理化水平测评 | 第59页 |
·KENDALL 一致性检验 | 第59-61页 |
·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型 | 第61-62页 |
·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5 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 第65-69页 |
·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5-67页 |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 第65页 |
·海洋科技产业化水平低 | 第65-66页 |
·海洋主导产业不明确 | 第66页 |
·生态资源环境恶化 | 第66-67页 |
·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对策 | 第67-69页 |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产业体系 | 第67页 |
·建设健康协调的海洋系统 | 第67页 |
·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1 | 第74-75页 |
附录2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80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