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 ·植原体的发现与发展趋势 | 第14-29页 |
| ·植原体病害的症状 | 第15-16页 |
| ·植原体的基本形态和超显微结构 | 第16-17页 |
| ·植原体发育过程 | 第17-18页 |
| ·植原体的生理特性 | 第18页 |
| ·植原体的病理学特征及传播 | 第18-19页 |
| ·植原体的分子分类研究和问题 | 第19-24页 |
| ·植原体的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植原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植原体的防治策略 | 第27-29页 |
| ·小麦蓝矮病的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 ·小麦蓝矮病的发生、危害和症状 | 第29-30页 |
| ·小麦蓝矮病病原学和传播介体 | 第30-31页 |
| ·小麦蓝矮病的发生规律和寄主范围 | 第31页 |
| ·小麦蓝矮病的防治 | 第31-3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5 RDNA 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 第33-43页 |
|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 ·毒源标样 | 第33页 |
| ·介体来源及其无毒虫获得 | 第33页 |
| ·接种传毒方式 | 第33页 |
| ·所需仪器和试剂耗材 | 第33-34页 |
| ·仪器 | 第33页 |
| ·菌种、质粒和试剂 | 第33-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 第34页 |
| ·小麦总DNA 的提取 | 第34页 |
| ·PCR 扩增 | 第34-35页 |
| ·PCR 反应产物的纯化 | 第35页 |
| ·目的片段的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 ·田间病害调查 | 第35-36页 |
| ·电镜超薄切片观察 | 第36-37页 |
| ·PCR 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 ·16S rDNA 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 第38-40页 |
| ·构建进化树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 TUF 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第43-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 ·材料 | 第43页 |
| ·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43页 |
| ·植株总DNA 提取 | 第43页 |
| ·PCR 扩增 | 第43-44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44页 |
| ·转化和筛选 | 第44-45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5-46页 |
| ·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 ·小麦蓝矮病症状和电镜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 ·PCR 检测及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 第47-48页 |
|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tuf 基因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tuf 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矩阵分析 | 第49-50页 |
| ·构建同源进化树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小麦蓝矮植原体寄主范围的鉴定及RFLP 分析 | 第53-6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 ·病原 | 第53页 |
| ·介体与传毒方法 | 第53页 |
| ·寄主范围鉴定 | 第53页 |
| ·田间侵染源和带毒杂草的鉴定 | 第53-54页 |
| ·植物和介体总DNA 提取与PCR 检测 | 第54页 |
| ·病原的RFLP 分析 | 第54-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 ·寄主范围与症状反应 | 第55-56页 |
| ·接种植物的PCR 带毒检测 | 第56-57页 |
| ·田间自然感病杂草症状观察及PCR 带毒检测 | 第57-60页 |
| ·病原多态性RFLP 分析 | 第60-61页 |
| ·讨论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介体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传播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特性研究 | 第63-7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 ·样品包埋、切片及电镜观察 | 第63页 |
| ·毒源与介体来源 | 第63页 |
| ·传毒试验 | 第63页 |
| ·小麦、长春花和叶蝉总DNA 提取与PCR 检测 | 第63-64页 |
| ·RFLP 分析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 ·介体条沙叶蝉传毒的生物学试验 | 第64-65页 |
| ·电镜超薄切片观察 | 第65-66页 |
| ·介体条沙叶蝉不同饲毒时间的传毒效果 | 第66-67页 |
| ·传毒试验 | 第67-68页 |
| ·带毒条沙叶蝉的PCR 检测及RFLP 分析 | 第68-69页 |
| ·介体条沙叶蝉持毒期测定 | 第69-70页 |
| ·不同虫态对传毒的影响 | 第70页 |
| ·不同植物上饲毒的传毒效果 | 第70页 |
| ·讨论 | 第70-72页 |
| 第六章 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基因的克隆和分子特性分析 | 第72-8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 ·毒源标样 | 第72页 |
| ·DNA 提取 | 第72页 |
| ·PCR 产物的克隆及测序 | 第72-73页 |
| ·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 | 第7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3-82页 |
| ·PCR 扩增结果 | 第73-74页 |
|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的序列特征 | 第74-75页 |
|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Imp 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矩阵分析 | 第75-76页 |
| ·构建植原体Imp 基因核苷酸和所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 第76-77页 |
|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Imp 的结构预测 | 第77-82页 |
| ·讨论 | 第82-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 附录Ⅰ | 第95-96页 |
| 附录Ⅱ | 第96-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