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概述 | 第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9-11页 |
| 第二章 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分析理论 | 第11-28页 |
| ·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 | 第11-15页 |
| ·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概念 | 第11-13页 |
| ·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量度准则 | 第13-15页 |
| ·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分析 | 第15-19页 |
| ·评定作战效能的方法 | 第15-17页 |
| ·效能分析的步骤 | 第17-19页 |
| ·武器系统的效能模型 | 第19-27页 |
| ·全概率评价模型 | 第19-21页 |
| ·综合评定模型 | 第2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空空导弹的杀伤概率 | 第28-39页 |
| ·单发导弹杀伤概率的基本表达式 | 第28-30页 |
| ·坐标系的选取 | 第28-29页 |
| ·单发导弹杀伤概率 | 第29-30页 |
| ·制导误差的分布规律 | 第30-32页 |
| ·战斗部和信引特性 | 第32-33页 |
| ·战斗部特性 | 第32-33页 |
| ·引信特性 | 第33页 |
| ·目标易损性 | 第33-34页 |
| ·引战配合特性 | 第34-38页 |
| ·战斗部动态杀伤区 | 第34-36页 |
| ·战斗部有效启爆区 | 第36-38页 |
| ·目标坐标杀伤规律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攻击区和不可逃避区 | 第39-60页 |
| ·空空导弹的攻击区 | 第39-40页 |
| ·影响攻击区的主要因素 | 第40-48页 |
| ·影响远界的主要因素 | 第40-43页 |
| ·影响近界的主要因素 | 第43-45页 |
| ·影响侧界的主要因素 | 第45-48页 |
| ·空空导弹攻击区的计算 | 第48-52页 |
| ·主要坐标系定义及转换 | 第48页 |
| ·导弹的运动学模型 | 第48-50页 |
| ·目标机动模型 | 第50-51页 |
| ·导弹和目标的相对运动 | 第51页 |
| ·导弹控制方程 | 第51-52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2-58页 |
| ·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不可逃避区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杀伤概率发射区和效能发射区 | 第60-68页 |
| ·杀伤概率发射区 | 第60-66页 |
| ·杀伤概率发射区的概念 | 第60页 |
| ·杀伤概率发射区的类型 | 第60-63页 |
| ·杀伤概率发射区的确定方法 | 第63-65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5-66页 |
| ·效能发射区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