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燃烧源细微颗粒物的传输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引言 | 第13页 |
·室内空气污染的特征及主要污染源 | 第13-15页 |
·颗粒物污染及室内外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 第15-19页 |
·颗粒物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颗粒物的危害 | 第17页 |
·室内外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 第17-19页 |
·室内颗粒物的传输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简述 | 第19-21页 |
·实验研究 | 第21-22页 |
·模型研究 | 第22-24页 |
·CFD数值模拟 | 第24-25页 |
·本课题意义和内容 | 第25-31页 |
·课题意义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二章 颗粒物的基本特性及动力学原理 | 第31-49页 |
·颗粒物的物理特性 | 第31-34页 |
·颗粒物的粒径、形状与等效直径 | 第31-33页 |
·浓度、光学特性及其它特性 | 第33-34页 |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 第34-36页 |
·多谱气溶胶直径 | 第34-35页 |
·粒径分布 | 第35-36页 |
·颗粒物的动力学原理 | 第36-43页 |
·气体与颗粒物的关系 | 第36-38页 |
·颗粒物的曳力与阻力公式 | 第38-40页 |
·重力沉降 | 第40-41页 |
·颗粒物的扩散 | 第41-42页 |
·颗粒物的凝并 | 第42-43页 |
·多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43-47页 |
·基本方程 | 第43-44页 |
·颗粒相模型 | 第44-47页 |
·小节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测量原理和模拟室设计 | 第49-61页 |
·颗粒物测量原理 | 第49-54页 |
·概述 | 第49页 |
·DustTrak | 第49-50页 |
·SMPS-3034 | 第50-54页 |
·其它相关仪器 | 第54页 |
·实验方案 | 第54-57页 |
·实验目的 | 第54页 |
·模拟室 | 第54-56页 |
·颗粒物源 | 第56页 |
·采样、测量及数据分析 | 第56-57页 |
·误差控制 | 第57-59页 |
·流量校准 | 第57页 |
·浓度标定 | 第57-58页 |
·密闭性检验 | 第58-59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59页 |
·小节 | 第59-61页 |
第四章 颗粒物的粒径谱演变和浓度衰减 | 第61-81页 |
·引言 | 第61页 |
·颗粒物的演变实验 | 第61-73页 |
·初始数据 | 第62-64页 |
·蜡烛颗粒物粒径谱和数量浓度的演变 | 第64-66页 |
·ETS颗粒物粒径谱和数量浓度的演变 | 第66-67页 |
·颗粒物质量粒径谱和质量浓度的演变 | 第67-70页 |
·颗粒物直径的增长 | 第70-71页 |
·颗粒物衰减率的综合分析 | 第71-73页 |
·积聚态颗粒物和粗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衰减 | 第73-75页 |
·通风的影响 | 第75-76页 |
·颗粒物在小空间内的衰减 | 第76-79页 |
·数量浓度和粒径谱的演变 | 第76-78页 |
·质量浓度的演变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颗粒物的动态凝并与沉积机理分析 | 第81-103页 |
·多谱气溶胶颗粒物的传输模型 | 第81-86页 |
·通用动力方程 | 第81-82页 |
·理论模型 | 第82-86页 |
·模型验证 | 第86-88页 |
·实验 | 第86-87页 |
·方程求解 | 第87-88页 |
·模型验证 | 第88-92页 |
·表面沉积率 | 第88页 |
·第一组模拟结果 | 第88-89页 |
·第二组模拟结果 | 第89-90页 |
·第三组模拟结果 | 第90-91页 |
·精细模型与简单模型的比较 | 第91-92页 |
·深入分析 | 第92-99页 |
·凝并的分析 | 第92-94页 |
·表面沉积的分析 | 第94-96页 |
·综合分析 | 第96-98页 |
·模型应用-排放因子的计算 | 第98-99页 |
·小节 | 第99-103页 |
第六章 室内颗粒物的通风稀释及流动的CFD模拟 | 第103-119页 |
·数值模型 | 第103-108页 |
·湍流模型 | 第103-104页 |
·几何网格 | 第104-105页 |
·求解器 | 第105-107页 |
·边界条件 | 第107-108页 |
·模型验证 | 第108-109页 |
·流场分析 | 第109-110页 |
·浓度场分析 | 第110-113页 |
·污染物稀释率分析 | 第113-114页 |
·通风稀释与流动的动态模拟 | 第114-117页 |
·小节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全文总结 | 第119-122页 |
·研究展望 | 第122-123页 |
创新点说明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和出版的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