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第一节、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第三节、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一、对中国古代首服进行分类、命名及定义 | 第16页 |
二、阐述中国古代首服的构成要素 | 第16页 |
三、梳理中国古代首服的起源、演变及传承 | 第16-17页 |
四、整理历代汉政权首服制度 | 第17页 |
五、阐述中国古代首服中的文化内涵 | 第17页 |
六、典型款式研究 | 第17页 |
第四节、文献回顾 | 第17-23页 |
一、文献资料 | 第17-21页 |
二、实物资料 | 第21-22页 |
三、图像资料 | 第22-23页 |
第五节、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第六节、创新特色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首服之名类研究 | 第28-44页 |
第一节、中国古代首服的名称和分类 | 第28-31页 |
一、古代文献中的首服名类 | 第28-29页 |
二、当代研究成果中的首服名类 | 第29-30页 |
三、笔者对中国古代首服的名类 | 第30-31页 |
第二节、冠类 | 第31-34页 |
一、"冠类"之定义 | 第32-33页 |
二、冠类首服之形态类别 | 第33-34页 |
第三节、帽类 | 第34-39页 |
一、"帽类"之定义 | 第34-38页 |
二、帽类首服的形态类别 | 第38-39页 |
第四节、巾类 | 第39-42页 |
一、"巾类"之定义 | 第39-42页 |
二、巾之造型与结构 | 第42页 |
第五节、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首服的构成要素 | 第44-76页 |
第一节、主体构成 | 第51-59页 |
一、上部 | 第51-55页 |
二、中部 | 第55-57页 |
三、下部 | 第57-58页 |
四、内部 | 第58-59页 |
第二节、固冠部分 | 第59-65页 |
一、贯笄类 | 第59-61页 |
二、固带类 | 第61-65页 |
第三节、装饰部分 | 第65-73页 |
一、前部 | 第65-69页 |
二、顶部 | 第69-70页 |
三、侧部 | 第70-72页 |
四、后部 | 第72-73页 |
第四节、小结 | 第73-76页 |
第四章 中国古代首服的变革和传承 | 第76-122页 |
第一节、汉代以前 | 第76-77页 |
第二节、汉代 | 第77-89页 |
一、冠类 | 第78-87页 |
二、帽类 | 第87-88页 |
三、巾类 | 第88-89页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 | 第89-96页 |
一、冠类 | 第89-92页 |
二、帽类 | 第92-95页 |
三、巾类 | 第95-96页 |
第四节、隋唐五代 | 第96-103页 |
一、冠类 | 第97-102页 |
二、帽类 | 第102页 |
三、巾类 | 第102-103页 |
第五节、宋代 | 第103-112页 |
一、冠类 | 第104-105页 |
二、帽类 | 第105-108页 |
三、巾类 | 第108-112页 |
第六节、明代 | 第112-119页 |
一、冠类 | 第113-114页 |
二、帽类 | 第114-115页 |
三、巾类 | 第115-119页 |
第七节、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中国古代首服制度 | 第122-204页 |
第一节、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研究 | 第122-129页 |
一、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分类 | 第122-123页 |
二、中国古代官服制度的分类 | 第123-129页 |
第二节、汉代酋服制度 | 第129-136页 |
一、皇帝首服制度 | 第130-131页 |
二、公侯首服制度 | 第131-133页 |
三、文官首服制度 | 第133-134页 |
四、武官首服制度 | 第134页 |
五、士庶首服制度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首服制度 | 第136-159页 |
一、晋代(268~420) | 第136-144页 |
二、南北朝·宋(420~479) | 第144-151页 |
三、梁(502~557) | 第151-155页 |
四、北周(557~581) | 第155-159页 |
第四节、隋代首服制度(581~618) | 第159-165页 |
一、皇帝服饰制度 | 第160-162页 |
二、皇太子服饰制度 | 第162-163页 |
三、公侯服饰制度 | 第163-164页 |
四、臣庶服饰制度 | 第164-165页 |
第五节、唐代首服制度(618~907) | 第165-175页 |
一、皇帝首服制度(凡天子之服十四) | 第167-170页 |
二、皇太子首服制度 | 第170-171页 |
三、羣臣首服 | 第171-174页 |
四、士庶首服 | 第174-175页 |
第六节、宋代首服制度(960~1279) | 第175-187页 |
一、皇帝首服制度 | 第176-179页 |
二、皇太子之服 | 第179-180页 |
三、诸臣首服制度 | 第180-187页 |
四、士大夫之服 | 第187页 |
第七节、明代首服制度(1368~1644) | 第187-203页 |
一、皇帝首服制度 | 第188-192页 |
二、皇太子冠服 | 第192-193页 |
三、亲王公侯 | 第193-195页 |
四、臣庶冠服 | 第195-198页 |
五、仪宾冠服 | 第198页 |
六、状元及诸进士冠服 | 第198-199页 |
七、内使冠服 | 第199页 |
八、侍仪舍人冠服 | 第199-200页 |
九、校尉冠服 | 第200页 |
十、刻期冠服 | 第200页 |
十一、儒士、生员、监生巾服 | 第200-201页 |
十二、庶人冠服 | 第201-202页 |
十三、协律郎、乐舞生冠服 | 第202-203页 |
第八节、小结 | 第203-204页 |
第六章 中国古代首服个案研究 | 第204-317页 |
第一节、冕冠 | 第204-239页 |
一、冕冠之定义 | 第204-207页 |
二、冕板之型色内涵 | 第207-223页 |
三、冕旒之等差象征 | 第223-227页 |
四、冕武之形色 | 第227-229页 |
五、冕之固冠及装饰 | 第229-239页 |
第二节、皮弁冠 | 第239-250页 |
一、弁之定义 | 第239页 |
二、皮弁冠之同类冠式 | 第239-241页 |
三、服用等次 | 第241-242页 |
四、皮弁形制特征 | 第242-245页 |
五、历史传承与演变 | 第245-250页 |
第三节、通天冠 | 第250-259页 |
一、名称 | 第250页 |
二、汉代形制构成 | 第250-252页 |
三、唐代之通天冠 | 第252-254页 |
四、宋代之通天冠 | 第254-256页 |
五、明代之通天冠 | 第256-259页 |
第四节、从进贤冠到梁冠 | 第259-268页 |
一、名称变化 | 第259-260页 |
二、梁与等差 | 第260-262页 |
三、形制演变 | 第262-268页 |
第五节、武弁大冠到笼冠 | 第268-277页 |
一、名称与色彩 | 第268-271页 |
二、历史由来 | 第271-272页 |
三、造型特点及演变 | 第272-274页 |
四、笼冠之装饰 | 第274-277页 |
第六节、幞头 | 第277-291页 |
一、巾子的结构 | 第280-283页 |
二、幞头从巾变帽的过程 | 第283-284页 |
三、幞头上覆材料 | 第284-285页 |
四、脚的区别与变化 | 第285-289页 |
五、明代幞头的发展与变化 | 第289-290页 |
六、穿用场合 | 第290-291页 |
第七节、明代乌纱帽 | 第291-305页 |
一、杨氏墓乌纱帽基本形制 | 第291-292页 |
二、国内乌纱帽出土实物综述 | 第292页 |
三、明代乌纱帽各部位名称 | 第292-293页 |
四、杨氏墓乌纱帽帽体研究 | 第293-295页 |
五、从"巾子"到"网巾" | 第295-298页 |
六、杨氏墓乌纱帽帽翅构造 | 第298-300页 |
七、乌纱帽形制演变及穿用场合 | 第300-301页 |
八、明代乌纱帽同属冠式 | 第301-305页 |
第八节、介帻、平上帻和平巾帻 | 第305-313页 |
一、帻之起源 | 第305-306页 |
二、介帻和平上帻的区分 | 第306-307页 |
三、从平上帻到平巾帻的历史演变 | 第307-310页 |
四、帻之用色 | 第310-313页 |
第九节、小结 | 第313-31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317-321页 |
第一节、研究回顾 | 第317页 |
第二节、成果论述 | 第317-320页 |
第三节、课题展望 | 第320-321页 |
参考文献 | 第321-326页 |
1、专著 | 第321-322页 |
2、文献 | 第322-324页 |
3、论文 | 第324-326页 |
论文表目录 | 第326-327页 |
论文图目录 | 第327-336页 |
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表 | 第336-338页 |
致谢 | 第3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