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20页 |
| 前言 | 第20-24页 |
|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方案 | 第21-22页 |
| 三. 研究过程 | 第22-24页 |
| 第一部分 斜坡区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研究 | 第24-3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4页 |
| 结果 | 第24-31页 |
| 讨论 | 第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图表与说明 | 第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 第二部分 改良颅-眶颧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 第35-41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 结果 | 第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图片与说明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第三部分 改良前岩骨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 第41-45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 结果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第四部分 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病变的临床研究 | 第45-51页 |
| 临床资料 | 第45-46页 |
| 结果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第五部分 应用翼点和眶颧入路处理上斜坡病变的定量解剖学对照研究 | 第51-5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 结果 | 第53页 |
| 讨论 | 第53-56页 |
| 图片与说明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 第六部分 不同类型的乙状窦前经岩骨入路对中斜坡区暴露范围的量化比较研究 | 第58-6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8-59页 |
| 结果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60-62页 |
| 图片与说明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 第七部分 枕髁形态学分类对下斜坡病变的外科意义 | 第64-7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64-65页 |
| 结果 | 第65-66页 |
| 讨论 | 第66-69页 |
| 图片与说明 | 第69-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 课题小结 | 第73-75页 |
| 综述 | 第75-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附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