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股东质询权的性质与功能 | 第11-16页 |
一、质询权的性质 | 第11-13页 |
(一) 质询权具有信息取得权的性质 | 第12页 |
(二) 质询权具有固有权的性质 | 第12页 |
(三) 质询权具有辅助性权利的性质 | 第12-13页 |
(四) 质询权具有单独股东权的性质 | 第13页 |
(五) 质询权既具有自益权的性质,又具有共益权的性质 | 第13页 |
二、质询权的功能 | 第13-16页 |
(一) 保障股东表决权的充分行使 | 第14页 |
(二) 有利于发挥股东监督作用 | 第14-15页 |
(三) 有助于股东深入了解报告事项 | 第15页 |
(四) 辅助股东自益权的行使 | 第15页 |
(五) 保障中小股东权益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质询权的法理基础 | 第16-22页 |
一、质询权的渊源:股东权 | 第16-20页 |
(一) 表决权说 | 第16-17页 |
(二) 股东资格说 | 第17页 |
(三) 出席权说 | 第17页 |
(四) 参与权说 | 第17-18页 |
(五) 知情权说 | 第18-20页 |
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负有说明义务 | 第20-22页 |
(一) 信义义务 | 第20-21页 |
(二)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股东具有信义义务 | 第21页 |
(三)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股东具有信息提供义务 | 第21-22页 |
第三部分 质询权的行使 | 第22-33页 |
一、质询权行使的原则 | 第22-23页 |
(一) 诚信原则 | 第22-23页 |
(二)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 第23页 |
二、质询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 | 第23-27页 |
(一) 质询权的权利主体 | 第24-25页 |
(二) 质询权的义务主体 | 第25-27页 |
三、质询权的质询范围 | 第27-28页 |
(一) 不能以股东的主观质询动机为衡量 | 第27-28页 |
(二) 不能以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为标准 | 第28页 |
(三) 股东对公司信息的客观需要性决定 | 第28页 |
四、质询权的质询方式 | 第28-31页 |
(一) 质询时间 | 第28-30页 |
(二) 质询形式 | 第30-31页 |
五、质询权的滥用与规制 | 第31-33页 |
(一) 超越股东大会会议的目的事项 | 第31-32页 |
(二) 可能损害本公司和全体股东共同利益的事项 | 第32页 |
(三) 可能会使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受到其他法律制裁的事项 | 第32-33页 |
(四) 股东自己可以获得信息的事项 | 第33页 |
(五) 其他正当理由 | 第33页 |
第四部分 侵害质询权的救济 | 第33-38页 |
一、强制咨询之诉 | 第34-35页 |
二、损害赔偿之诉 | 第35-36页 |
三、撤销股东大会瑕疵决议之诉 | 第36-38页 |
第五部分 结论和建议 | 第38-43页 |
一、完善股东质询权在我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38-40页 |
二、我国股东质询权的制度设计 | 第40-43页 |
(一) 应明确股东质询权利主体与说明义务人 | 第40页 |
(二) 对股东质询权行使的范围予以规范与限制 | 第40-41页 |
(三) 规范股东质询的方式及说明义务人拒绝回答的正当理由 | 第41-42页 |
(四) 明确对侵害质询权的救济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