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试论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内在缺陷与完善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我国劳动仲裁的困境第10-23页
 第一节 劳动仲裁是ADR 形式的一种第10-14页
 第二节 ADR 在世界范围内繁荣发展第14-15页
 第三节 劳动仲裁在我国遭遇困境第15-23页
  一、从司法实务的操作来看,对劳动仲裁的信任度低第15-17页
  二、从现实制度的运行来看,不服劳动仲裁的诉讼率高第17-18页
  三、从劳动者的认知来看,对劳动仲裁的满意少第18-19页
  四、从学者的评价来看,对劳动仲裁的批评多第19-23页
第二章 劳动仲裁失灵的原因第23-37页
 第一节 劳动仲裁的“行政化”第23-31页
  一、劳动仲裁行政化的表现第23-24页
  二、劳动仲裁行政化的弊病第24-26页
  三、劳动仲裁行政化的原因第26-31页
 第二节 劳动仲裁的“诉讼化”第31-37页
  一、劳动仲裁诉讼化的表现第31-32页
  二、劳动仲裁诉讼化的弊端第32-33页
  三、劳动仲裁诉讼化的原因第33-37页
第三章 国外类似制度的比较第37-47页
 第一节 国外类似制度介绍及比较第37-44页
  一、专门的劳动法院或法庭模式第37-40页
   (一) 劳动法院——以德国为例第37-38页
   (二) 劳工法庭——以英国为例第38-39页
   (三) 普通法院内部附设劳动法庭——以法国为例第39-40页
  二、专门的半官方机构模式第40-44页
   (一) 日本的劳动委员会第40-41页
   (二) 英国的咨询、调解、仲裁委员会第41-42页
   (三) 澳大利亚的产业关系委员会第42-44页
 第二节 国外类似制度“非行政化”、“非诉讼化”分析第44-47页
  一、劳动法院或法庭模式的“非诉讼化”分析第44-45页
  二、半官方机构模式的“非行政化”分析第45-47页
第四章 我国劳动仲裁的完善第47-52页
 第一节 仲裁机构实体化第47-49页
 第二节 仲裁规则灵活化第49-50页
 第三节 仲裁效力终局性第50-51页
 第四节 仲裁人员专业化第51-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射频信号光学方法处理--光学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下一篇: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共和主义思想及其政治实践(1789—17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