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反向混淆”相关基本问题研究 | 第9-1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引出 | 第9-11页 |
一、“反向混淆”的司法现状 | 第9-10页 |
二、问题的引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反向混淆”概念的界定 | 第11-15页 |
一、“反向混淆”概念的由来 | 第11-13页 |
二、对几种“反向混淆”概念表述的评析 | 第13-14页 |
三、对如何界定“反向混淆”概念的思考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对“反向混淆”危害性的认识 | 第15-19页 |
一、对商标权人利益的潜在损害 | 第16-18页 |
二、对消费者利益的显然损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禁止“反向混淆”的正当性研究 | 第19-28页 |
第一节 禁止反向混淆正当与否产生分歧的原因 | 第19-20页 |
一、商标权人与商标在后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19页 |
二、商标权人与相关消费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论据之一:洛克劳动财产权理论 | 第20-24页 |
一、商标权人取得商标专用权的正当性分析 | 第20-22页 |
二、商标在后使用人行为的侵权性质分析 | 第22-23页 |
三、对“精神权利理论”的运用提出商榷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论据之二:法经济学相关效率理论 | 第24-27页 |
一、基于帕累托效率理论的分析 | 第24页 |
二、基于卡尔多一希克斯理论的分析 | 第24-26页 |
三、基于科斯定理的分析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小结:禁止“反向混淆”正当性的确认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反向混淆”侵权构成研究 | 第28-43页 |
第一节 对适用传统侵权构成要件的思考 | 第28-31页 |
一、对“过错”要件的否定 | 第28-29页 |
二、对“实际损害”要件的评析 | 第29-30页 |
三、对“违法性”要件的商榷 | 第30页 |
四、对“侵害事实”要件的思考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商标侵权构成的核心要件——“混淆可能”的认定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反向混淆”中“混淆可能”认定标准的构建 | 第33-43页 |
一、“反向混淆”中“混淆可能”认定的特殊性 | 第33-36页 |
二、“反向混淆”中“混淆可能”认定标准的重构 | 第36-43页 |
第四章 “反向混淆”侵权赔偿问题研究 | 第43-51页 |
第一节 损害赔偿责任认定问题研究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损害赔偿数额认定问题研究 | 第45-51页 |
一、法院的困惑和误解 | 第45-48页 |
二、以商标使用许可费为基础确定赔偿额的合理性分析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对完善我国商标权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51-57页 |
第一节 关于商标侵权归责原则的修正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关于“混淆可能”概念的表述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关于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 第53-54页 |
第四节 关于权利通约理论的借鉴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