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论文中图名列表 | 第6-9页 |
论文中表名列表 | 第9-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同步辐射光源介绍 | 第17-19页 |
§1.2 合肥光源介绍 | 第19-22页 |
§1.3 论文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2-28页 |
§1.3.1 论文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论文内容创新点 | 第24-28页 |
第二章 HLS储存环响应矩阵应用 | 第28-71页 |
§2.1 HLS储存环线性聚焦模型标定 | 第28-39页 |
§2.1.1 问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2.1.2 响应矩阵拟合原理回顾 | 第29-32页 |
§2.1.3 在HLS应用LOCO程序标定储存环线性聚焦模型 | 第32-39页 |
§2.1.3.1 系统公差的影响 | 第33-34页 |
§2.1.3.2 随机公差的影响 | 第34-36页 |
§2.1.3.3 HLS储存环LOCO实验研究结果 | 第36-39页 |
§2.2 HLS储存环超导扭摆磁铁聚焦效应补偿 | 第39-53页 |
§2.2.1 插入元件概述 | 第39-43页 |
§2.2.2 HLS储存环插入元件简介与扰动计算分析 | 第43-47页 |
§2.2.3 超导扭摆磁铁补偿方式研究 | 第47-53页 |
§2.3 HLS储存环轨道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53-67页 |
§2.3.1 轨道稳定性概述 | 第53-54页 |
§2.3.2 束流轨道描述 | 第54-56页 |
§2.3.3 HLS储存环轨道计算与分析 | 第56-6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7-71页 |
第三章 HLS储存环注入过程物理分析 | 第71-115页 |
§3.1 现注入系统和输运线介绍 | 第71-75页 |
§3.2 局部凸轨方法注入原理 | 第75-86页 |
§3.2.1 电子束流横向分布 | 第75-76页 |
§3.2.2 局部凸轨的形成 | 第76-79页 |
§3.2.3 注入束流的横向接受过程 | 第79-82页 |
§3.2.4 注入束流的纵向俘获过程 | 第82-83页 |
§3.2.5 储存束流的横向扰动 | 第83-86页 |
§3.3 HLS储存环线注入系统分析 | 第86-96页 |
§3.3.1 注入束流的纵向俘获效率 | 第86-87页 |
§3.3.2 注入束流的横向运动分析 | 第87-93页 |
§3.3.3 储存束流的横向运动分析 | 第93-96页 |
§3.4 HLS储存环改善注入过程的物理设计 | 第96-112页 |
§3.4.1 束流输运线物理设计改进 | 第97-107页 |
§3.4.1.1 改进的束流输运线Lattice设计 | 第97-100页 |
§3.4.1.2 完善输运线轨迹校正系统 | 第100-107页 |
§3.4.2 注入系统改进方案 | 第107-112页 |
§3.4.2.1 局部凸轨系统 | 第107-108页 |
§3.4.2.2 冲击磁场脉冲宽度的选择 | 第108-110页 |
§3.4.2.3 冲击磁场对储存束流的扰动 | 第110-11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四章 HLS储存环非线性模型 | 第115-176页 |
§4.1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 第115-137页 |
§4.1.1 Hamiltonian动力学 | 第115-119页 |
§4.1.2 Lie代数 | 第119-123页 |
§4.1.3 标准形式分析 | 第123-126页 |
§4.1.4 应用标准形式分析六极磁铁效应 | 第126-129页 |
§4.1.5 主磁铁边缘磁场理论 | 第129-137页 |
§4.2 储存环中特殊的非线性贡献 | 第137-148页 |
§4.2.1 高阶动能项 | 第137-138页 |
§4.2.2 边缘磁场纵向分布描述 | 第138-143页 |
§4.2.3 边缘磁场动力学效应定性分析 | 第143-148页 |
§4.3 粒子动力学数学计算方法 | 第148-171页 |
§4.3.1 粒子数值跟踪计算方法概述 | 第148-151页 |
§4.3.2 边缘磁场数值跟踪计算原理 | 第151-162页 |
§4.3.2.1 数值产生生成函数 | 第151-153页 |
§4.3.2.2 Lie代数方法 | 第153-154页 |
§4.3.2.3 生成函数方法 | 第154-162页 |
§4.3.3 HLS储存环通用光源模式讨论 | 第162-171页 |
§4.3.3.1 边缘磁场对工作点的影响 | 第162-166页 |
§4.3.3.2 HLS储存环运行参数下边缘磁场的影响 | 第166-167页 |
§4.3.3.3 运行参数下HLS储存环失谐系数 | 第167-168页 |
§4.3.3.4 边缘磁场对动力学孔径的影响 | 第168-1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71-176页 |
第五章 HLS储存环两种集体效应分析 | 第176-212页 |
§5.1 HLS储存环束流负载效应 | 第176-193页 |
§5.1.1 低流强Robinson不稳定性 | 第176-177页 |
§5.1.2 强流Robinson不稳定性 | 第177-181页 |
§5.1.3 HLS储存环高频系统工作状态分析 | 第181-186页 |
§5.1.3.1 HLS储存环注入过程中高频系统状态 | 第181-183页 |
§5.1.3.2 HLS储存环慢加速中高频系统状态 | 第183-185页 |
§5.1.3.3 HLS储存环运行中高频系统状态 | 第185-186页 |
§5.1.4 HLS高频系统低电平回路影响分析 | 第186-193页 |
§5.1.4.1 高频系统低电平回路简单回顾 | 第186-188页 |
§5.1.4.2 HLS低电平电路影响分析 | 第188-193页 |
§5.2 Landau阻尼与HLS储存环八极磁铁系统设计 | 第193-208页 |
§5.2.1 储存环中阻尼机制 | 第193-195页 |
§5.2.2 Landau阻尼机制 | 第195-199页 |
§5.2.2.1 束流对脉冲激励的响应 | 第195-197页 |
§5.2.2.2 束流对谐波激励的响应 | 第197-198页 |
§5.2.2.3 色散关系和稳定性图 | 第198-199页 |
§5.2.3 储存环非线性和Landau阻尼 | 第199-202页 |
§5.2.4 八极磁铁的失谐效应 | 第202-204页 |
§5.2.5 HLS储存环八极磁铁系统设计 | 第204-20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208-21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2-214页 |
§6.1 结论 | 第212-213页 |
§6.2 展望 | 第213-214页 |
致谢 | 第214-215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