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CONTENTS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2 课题的意义 | 第13页 |
1.3 煤炭自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煤炭自燃的理论 | 第13-17页 |
1.3.2 煤炭自燃的预测预报技术 | 第17-18页 |
1.3.3 采空区遗煤氧化“三带”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煤炭自燃研究近年来的新发展 | 第19-2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煤炭氧化自燃的特性参数 | 第21-30页 |
2.1 煤体自燃的特征温度 | 第21-23页 |
2.1.1 煤氧复合自动加速的临界温度 | 第21-22页 |
2.1.2 煤干裂临界温度 | 第22页 |
2.1.3 煤的着火点温度 | 第22-23页 |
2.2 煤自燃性特征参数 | 第23-25页 |
2.2.1 煤的吸氧量 | 第23页 |
2.2.2 煤的耗氧速度 | 第23-24页 |
2.2.3 煤体的放热强度 | 第24页 |
2.2.4 CO、CO2的产生率 | 第24-25页 |
2.3 煤自燃的极限参数 | 第25-27页 |
2.4 影响煤体自燃放热和蓄热的物理参数 | 第27-28页 |
2.5 煤的自然发火期 | 第28-29页 |
2.5.1 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 | 第29页 |
2.5.2 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 | 第29页 |
2.5.3 煤层实际自然发火期 | 第29页 |
2.6 小结 | 第29-30页 |
3 热分析技术对张北矿8煤低温氧化规律的研究 | 第30-51页 |
3.1 热分析技术简介 | 第30页 |
3.1.1 差示扫描(DSC)与差示(DTA)热分析技术 | 第30页 |
3.1.2 热重分析(TGA) | 第30页 |
3.2 8煤热分析实验 | 第30-31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30-3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2.3 煤样的制备 | 第31页 |
3.2.4 试验条件 | 第3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1-48页 |
3.4 测定结果的分析 | 第48-51页 |
4 张集北煤矿8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特征及变化规律 | 第51-62页 |
4.1 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特征 | 第51-52页 |
4.2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 第52-53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52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52-53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4.3.1 8煤低温氧化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4.3.2 8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特征及规律分析 | 第54-59页 |
4.4 预报张北煤矿8煤自燃的标志气体的优选 | 第59-60页 |
4.4.1 预报煤自燃的标志气体概述 | 第60页 |
4.4.2 张集北煤矿8层煤自燃标志气体的优选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张集北煤矿8层煤低温吸氧实验及规律研究 | 第62-69页 |
5.1 煤氧吸附理论 | 第62-64页 |
5.1.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 第62页 |
5.1.2 煤的吸氧量 | 第62-64页 |
5.2 张集北煤矿8层煤的低温吸氧实验 | 第64-68页 |
5.2.1 低温吸氧实验装置及过程 | 第64-66页 |
5.2.2 8煤低温吸氧实验结果 | 第66页 |
5.2.3 分析与结论 | 第66-68页 |
5.3 小结 | 第68-69页 |
6 张集北矿8煤导热性实验测定与分析 | 第69-74页 |
6.1 煤的导热性 | 第69页 |
6.2 导热系数测定方法 | 第69-70页 |
6.2.1 测定方法 | 第69页 |
6.2.2 实验仪器简介 | 第69-70页 |
6.3 8层煤导热系数实验测定 | 第70页 |
6.3.1 实验目的 | 第70页 |
6.3.2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6.3.3 煤样的制备 | 第70页 |
6.4 实验结果与导热性规律分析 | 第70-73页 |
6.4.1 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6.4.2 8 煤导热性规律分析 | 第72-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张集北矿11418首采面采空区遗煤氧化规律的研究 | 第74-90页 |
7.1 11418首采工作面概况 | 第74页 |
7.2 首采面采空区遗煤氧化情况测定 | 第74-79页 |
7.2.1 测温系统的选择 | 第74-75页 |
7.2.2 热电偶探头的布置要求 | 第75-76页 |
7.2.3 热电偶的制作和标定 | 第76-78页 |
7.2.4 现场布置 | 第78-79页 |
7.3 测定结果分析 | 第79-89页 |
7.4 小结 | 第89-90页 |
8 应用实例 | 第90-99页 |
8.1 采空区遗煤氧化自燃极限参数 | 第90-92页 |
8.1.1 采空区最小浮煤厚度 | 第90-91页 |
8.1.2 采空区极限氧浓度 | 第91页 |
8.1.3 采空区极限漏风强度 | 第91-92页 |
8.1.4 采空区浮煤最小自然发火期 | 第92页 |
8.2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的判定 | 第92-93页 |
8.3 模型的建立 | 第93-94页 |
8.3.1 基本假设 | 第93页 |
8.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93页 |
8.3.3 边界条件 | 第93-94页 |
8.4 1模拟求解 | 第94-99页 |
8.4.1 网格划分 | 第94页 |
8.4.2 模拟结果 | 第94-99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9.1 结论 | 第99-100页 |
9.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