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24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造性工作与结论 | 第20-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我国矿业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24-32页 |
·我国矿业城市发展的问题 | 第24-27页 |
·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 | 第24页 |
·经济发展与主要资源密切相关 | 第24-25页 |
·城市发展高度依赖主导矿业企业 | 第25-26页 |
·城市聚集度低,城市化水平低 | 第26页 |
·矿业城市和主导企业的双重属性 | 第26-27页 |
·问题成因 | 第27-31页 |
·资源限制 | 第27页 |
·科技进步的影响 | 第27-28页 |
·体制因素 | 第28-29页 |
·国家政策影响 | 第29-30页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循环经济理论分析 | 第32-57页 |
·循环经济溯源 | 第32-33页 |
·循环经济的3R 原则 | 第33-34页 |
·国外循环经济实践 | 第34-37页 |
·立法实践 | 第34-36页 |
·生态工业园区 | 第36-37页 |
·循环经济场论 | 第37-49页 |
·场的概念 | 第37-38页 |
·循环经济场的内涵 | 第38-39页 |
·循环经济场的结构与层次 | 第39-40页 |
·循环经济场的要素 | 第40-43页 |
·循环经济场的作用形式 | 第43-48页 |
·循环经济场的特点 | 第48-49页 |
·循环经济场的效应 | 第49-55页 |
·循环经济场效应的数学分析 | 第49-51页 |
·范围经济效应(Economy of Scope) | 第51-52页 |
·速度经济效应(Economy of Velocity ) | 第52-54页 |
·知识经济效应(Knowledge Economy)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铜川市发展现状分析 | 第57-75页 |
·铜川市发展的具体问题 | 第57-60页 |
·资源开采受铁路运力和市场制约 | 第57页 |
·矿井接续矛盾突出,煤矿发展缺乏后劲 | 第57-58页 |
·矿山企业自身负担重,效益低 | 第58-59页 |
·资源产业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59页 |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 第59-60页 |
·铜川市发展的深层矛盾 | 第60-74页 |
·产业结构矛盾 | 第60-64页 |
·经济投入产出之间的矛盾 | 第64-66页 |
·所有制矛盾 | 第66-68页 |
·生产与建设的矛盾 | 第68-70页 |
·就业矛盾引发社会矛盾 | 第70-71页 |
·环境与资源的矛盾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构建铜川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75-96页 |
·以集成思想为指导 | 第75-80页 |
·整合资源,统筹兼顾 | 第75-76页 |
·三个层面立体推进 | 第76-79页 |
·完善综合标准体系 | 第79-80页 |
·培育重点场元,延伸强化场线 | 第80-89页 |
·煤电铝联产 | 第80-82页 |
·特色产业集群化 | 第82-85页 |
·拉动农业产业化 | 第85-86页 |
·改善环境,促进城镇化 | 第86-87页 |
·引教入市,自主创新 | 第87-89页 |
·铜川市循环经济场效益分析 | 第89-95页 |
·有利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益 | 第90-91页 |
·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91-93页 |
·有利于资源的共享,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 第93页 |
·有助于提高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6 研究结论及拓展方向 | 第96-99页 |
·主要创新 | 第96-97页 |
·提出循环经济场的概念 | 第96页 |
·重点场元,三个层面 | 第96页 |
·在循环经济中引入大资源观念 | 第96-97页 |
·缺点与不足 | 第97页 |
·前景展望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附录 | 第104-105页 |
应用证明 | 第104-105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