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 第12-13页 |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方式 | 第13-14页 |
·网络技术的IP 分组化趋势 | 第14-15页 |
·NGN 是电信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5-17页 |
·NGN 技术的发展 | 第17-18页 |
·NGN 技术与电信级通信网 | 第18-21页 |
·什么是电信网 | 第18-19页 |
·NGN 技术构建电信级通信网 | 第19-21页 |
2 NGN 技术及其与 IAD800 的关系 | 第21-31页 |
·NGN 的概念 | 第21-24页 |
·NGN 出现的背景 | 第21-22页 |
·什么是NGN | 第22-24页 |
·NGN 的特征和结构体系 | 第24-25页 |
·NGN 的特征 | 第24页 |
·NGN 的体系结构 | 第24-25页 |
·NGN 的关键技术 | 第25-26页 |
·宽带IP | 第25页 |
·接口与协议 | 第25-26页 |
·面向NGN 的IAD800 | 第26-31页 |
·IAD800 在网络中的角色 | 第26-28页 |
·支持NGN 的IAD800 | 第28-29页 |
·IAD800 的主控板 | 第29-31页 |
3 接入网技术 | 第31-49页 |
·引言 | 第31-32页 |
·宽带接入网技术 | 第32-40页 |
·基于双绞线的ADSL 技术 | 第32-33页 |
·基于HFC 网的Cable Modem 技术 | 第33-34页 |
·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 第34-35页 |
·光纤接入技术 | 第35-37页 |
·宽带无线接入网技术 | 第37-40页 |
·窄带接入技术 | 第40-43页 |
·传统交换模型 | 第40-41页 |
·传统交换模型的缺陷 | 第41页 |
·窄带接入设备基本概念 | 第41页 |
·窄带接入与V5 接口 | 第41-43页 |
·综合接入网技术接入 | 第43-49页 |
·宽窄带综合接入解决方案 | 第44-48页 |
·宽窄带综合接入技术发展现状 | 第48页 |
·宽窄带综合接入应用展望 | 第48-49页 |
4 IAD800 的核心 MU500 | 第49-61页 |
·MU500 与IAD800 的关系 | 第49-50页 |
·MU500 原理和基本构架 | 第50-51页 |
·窄带语音交换部分 | 第51-54页 |
·窄带接入模块 | 第51-52页 |
·硬件的实现 | 第52-53页 |
·时隙交换模块 | 第53-54页 |
·MU500 时钟系统 | 第54页 |
·宽带数据交换部分 | 第54-57页 |
·CPU 系统 | 第55-56页 |
·以太网数据交换模块 | 第56-57页 |
·LOCAL BUS 管理通道 | 第57页 |
·主备倒换 | 第57-61页 |
5 MU500 关键接口技术 | 第61-77页 |
·引言 | 第61页 |
·MII(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介质无关接口 | 第61-68页 |
·HW 总线和E1 接口 | 第68-77页 |
·E1 接口 | 第69-71页 |
·HW 总线 | 第71-73页 |
·HW 与E1 | 第73-77页 |
6 MU500 相关信号测试 | 第77-85页 |
·引言 | 第77页 |
·信号完整性 | 第77-78页 |
·MU500 信号质量 | 第78-83页 |
·信号上/下冲问题 | 第78-79页 |
·信号串扰 | 第79-81页 |
·毛刺问题 | 第81页 |
·时钟信号问题 | 第81-82页 |
·数据、地址信号质量 | 第82-83页 |
·信号质量小结 | 第83-8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本论文研究主要问题总结 | 第85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1-92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2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