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潜在植被模拟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8页 |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技术路线及实验室工作环境 | 第15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内容组织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30页 |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的范围 | 第18页 |
第二节 气候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地貌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植被 | 第21-26页 |
第五节 土壤 | 第26-27页 |
第六节 历史时期研究区的植被状况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第30-44页 |
第一节 生态区划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植被气候分类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潜在自然植被模拟 | 第32-35页 |
第四节 预测性植被模拟 | 第35-36页 |
第五节 黄土高原植被研究现状 | 第36-44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地统计学概述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气候植被分类模型 | 第46-49页 |
第三节 物种适宜性模拟 | 第49-53页 |
第四节 植被分类数据 | 第53-59页 |
第五章 分布式气候模型 | 第59-80页 |
第一节 分布式气候模拟概述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气候要素的统计分析 | 第60-62页 |
第三节 残差空间分布 | 第62-63页 |
第四节 降水分布式模型 | 第63-64页 |
第五节 气温分布式模型 | 第64-68页 |
第六节 空气湿度分布式模型 | 第68-69页 |
第七节 蒸发分布式模型 | 第69-71页 |
第八节 潜在太阳辐射 | 第71-80页 |
第六章 气候植被分类模拟 | 第80-86页 |
第一节 柯本气候植被分类与吉良气候植被分类 | 第80-81页 |
第二节 中国黄土高原Holdridge植被分类 | 第81-85页 |
第三节 气候植被分类模型的讨论 | 第85-86页 |
第七章 典型植被群落潜在分布模拟 | 第86-114页 |
第一节 寒温性针叶林典型物种模拟 | 第86-91页 |
第二节 温性针叶林典型物种模拟 | 第91-94页 |
第三节 落叶阔叶林典型物种模拟 | 第94-96页 |
第四节 高寒落叶灌丛典型物种模拟 | 第96-99页 |
第五节 高寒常绿灌丛典型物种模拟 | 第99页 |
第六节 温性落叶灌丛典型物种模拟 | 第99-102页 |
第七节 温性草丛典型物种模拟 | 第102页 |
第八节 草甸草原典型物种模拟 | 第102-105页 |
第九节 典型草原典型物种模拟 | 第105-108页 |
第十节 荒漠化草原典型物种模拟 | 第108页 |
第十一节 亚—高山草甸典型物种模拟 | 第108-111页 |
第十二节 沙生植物典型物种模拟 | 第111页 |
第十三节 结论 | 第111-11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34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116-134页 |
学习工作简历与论文发表 | 第134-135页 |
后记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