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丹片联合少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疗效研究
| 引言 | 第1-13页 |
| 文献研究 | 第13-24页 |
| 一、概述 | 第13页 |
| 二、中西医对SLE的研究 | 第13-24页 |
| 1. 中医对SLE的研究 | 第13-16页 |
| ·病名研究 | 第13页 |
| ·病机研究 | 第13-15页 |
| ·辨证论治研究 | 第15-16页 |
| 2. 西医对SLE的研究 | 第16-23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6页 |
| ·治疗现状 | 第16-23页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研究 | 第23-24页 |
| 临床研究 | 第24-37页 |
|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24页 |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4-27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 3.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 ·诊断标准 | 第25-26页 |
|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 ·排除标准 | 第26页 |
| 4. LN病情积分 | 第26-27页 |
| 5. 治疗方案 | 第27页 |
| ·治疗组 | 第27页 |
| ·对照组 | 第27页 |
| 三、观察指标 | 第27-28页 |
| 1. 实验室检查指标 | 第27页 |
| ·诊疗性指标 | 第27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27页 |
| 2. 免疫学指标 | 第27页 |
| 3. LN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 第27-28页 |
| 四、疗效判定指标 | 第28页 |
| 五、激素指数和CTX指数 | 第28页 |
| 六、统计学处理 | 第28-29页 |
| 七、一般资料 | 第29-30页 |
| 1. 性别分布 | 第29页 |
| 2. 年龄分布 | 第29页 |
| 3. 病程长短 | 第29页 |
| 4. 治疗前LN病情活动积分 | 第29-30页 |
| 八、研究结果 | 第30-34页 |
|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第30页 |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 第30页 |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 第30-31页 |
| 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激素撤减情况 | 第31页 |
| 5. 两组患者血沉变化情况 | 第31页 |
|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变化情况 | 第31-32页 |
| 7. 两组患者治疗肾功能变化情况 | 第32页 |
| 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情况 | 第32-33页 |
| 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 第33页 |
| 10. 西药所致副作用比较 | 第33页 |
| 11. 其他实验室指标比较 | 第33-34页 |
| 九、讨论 | 第34-37页 |
| 1. 关于临床病例的选择 | 第34页 |
| 2.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 3. 激素撤减情况的讨论 | 第35页 |
| 4. 安全性指标的讨论 | 第35-36页 |
| 5. 钟嘉熙教授治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 | 第36页 |
| 6. 本课题的研究启示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附录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