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德变迁论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7页 |
| 绪言 | 第17-40页 |
| 第1章 西周之前道德生活的萌芽 | 第40-85页 |
| ·原始禁忌 | 第41-54页 |
| ·原始禁忌的起源 | 第41-43页 |
| ·原始“性”禁忌 | 第43-46页 |
| ·中国早期的婚姻禁忌 | 第46-50页 |
| ·原始禁忌与道德 | 第50-54页 |
| ·殷商时期的“崇拜” | 第54-72页 |
| ·殷商时期“崇拜”的分类 | 第55-65页 |
| ·帝神崇拜与祖先崇拜 | 第65-72页 |
| ·早期社会的“尊老”“尚齿”观念 | 第72-85页 |
| ·《礼记》等文献所载的“尊老”“尚齿”观念 | 第74-81页 |
| ·“尊老”“尚齿”观念与“孝” | 第81-85页 |
| 第2章 西周道德观念的产生 | 第85-194页 |
| ·善恶观念的产生 | 第85-96页 |
| ·“德”字及其观念的产生 | 第96-105页 |
| ·“德”字的出现 | 第97-99页 |
| ·“德”字最初使用时的几种基本内涵 | 第99-103页 |
| ·“德”之观念的形成 | 第103-105页 |
| ·从亲属称谓看西周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 | 第105-121页 |
| ·关于亲属称谓的相关理论 | 第107-109页 |
| ·殷代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 第109-114页 |
| ·西周时期的亲属称谓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伦理关系 | 第114-121页 |
| ·宗法制度 | 第121-128页 |
| ·“礼”的形成 | 第128-136页 |
| ·“孝”观念的产生 | 第136-166页 |
| ·关于“孝”观念的产生的讨论 | 第137-147页 |
| ·“孝”观念的内容 | 第147-166页 |
| ·“友”观念的产生 | 第166-178页 |
| ·表征宗族关系的“友” | 第166-173页 |
| ·表征政治关系的“友” | 第173-178页 |
| ·其它道德德目 | 第178-188页 |
| ·西周道德生活的特点 | 第188-194页 |
| 第3章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 | 第194-323页 |
| ·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 | 第194-204页 |
| ·政治局势 | 第194-196页 |
| ·社会生产 | 第196-198页 |
| ·宗法体系 | 第198-204页 |
| ·春秋之“孝”与“友梯” | 第204-225页 |
| ·“孝”于先祖 | 第205-206页 |
| ·“孝”于君父 | 第206-211页 |
| ·“孝父”观念的普遍化 | 第211-221页 |
| ·“友悌” | 第221-225页 |
| ·“忠”观念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 第225-246页 |
| ·“忠”作为道德观念的最初内涵 | 第226-235页 |
| ·“忠君”观念的产生及其要求 | 第235-246页 |
| ·“信”观念产生与初步发展 | 第246-267页 |
| ·“信”观念的产生 | 第247-252页 |
| ·“信”观念的道德内涵 | 第252-259页 |
| ·“信”观念的表现及其本质 | 第259-264页 |
| ·“信”观念的平民化及普遍化倾向 | 第264-267页 |
| ·“仁”观念的产生与丰富 | 第267-285页 |
| ·“仁”字释义及“仁”观念的产生 | 第267-272页 |
| ·“仁”字的用法 | 第272-275页 |
| ·孔子关于“仁”的界说 | 第275-282页 |
| ·“仁”“礼”关系 | 第282-285页 |
| ·婚姻及贞节观念 | 第285-311页 |
| ·春秋之前的婚姻观念 | 第287-291页 |
| ·婚姻观念的规范化 | 第291-295页 |
| ·“媵妾”婚与“烝报”婚所反映的婚姻观念 | 第295-300页 |
| ·“男尊女卑”及贞节观念的产生 | 第300-311页 |
| ·其它道德观念 | 第311-317页 |
| ·“让” | 第312-314页 |
| ·“义”与“义利”之辨 | 第314-317页 |
| ·春秋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 第317-323页 |
| 第4章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新变化 | 第323-392页 |
| ·社会生活的新情况 | 第323-327页 |
| ·“忠”“孝”观念的新变化 | 第327-342页 |
| ·“孝” | 第327-332页 |
| ·“忠” | 第332-335页 |
| ·忠孝关系 | 第335-342页 |
| ·其它道德观念的新变化 | 第342-351页 |
| ·婚姻观念 | 第343-347页 |
| ·“仁”“义”“礼”“法”的观念 | 第347-351页 |
| ·“夷”“夏”之辨 | 第351-364页 |
| ·“夷”“夏”释义 | 第351-355页 |
| ·“夷”“夏”关系 | 第355-360页 |
| ·儒家的“夷夏”观及其对道德生活的影响 | 第360-364页 |
| ·游侠的道德生活 | 第364-371页 |
| ·“游侠”的产生 | 第364-367页 |
| ·游侠道德生活的体现 | 第367-369页 |
| ·游侠品格与儒家道德生活的关系 | 第369-371页 |
| ·隐士 | 第371-379页 |
| ·“隐士”释义 | 第372-374页 |
| ·“隐士”归隐的原因 | 第374-376页 |
| ·儒家和道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观念 | 第376-379页 |
| ·战国时期道德生活的特点 | 第379-392页 |
| 结语 | 第392-39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397-3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8-407页 |
| 详细摘要 | 第407-4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