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植物花的形成与发育 | 第15-29页 |
·花发育的时间性问题 | 第15-18页 |
·开花抑制途径 | 第16页 |
·春化促进途径 | 第16-17页 |
·自主促进途径 | 第17页 |
·碳水化合物诱导途径 | 第17页 |
·赤霉素促进途径 | 第17-18页 |
·光周期诱导途径 | 第18页 |
·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及其作用 | 第18-20页 |
·MADS-box基因与花器官发育的模型 | 第20-27页 |
·植物MADS-box基因概述 | 第20-22页 |
·花器官发育的模型及其修正 | 第22-27页 |
·花器官突变体类型与同源异型基因 | 第27页 |
·花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 | 第27-29页 |
·植物基因的克隆方法 | 第29-32页 |
·功能克隆 | 第29页 |
·转座子或T-DNA标签技术 | 第29页 |
·同源序列克隆基因 | 第29-30页 |
·图位克隆 | 第30页 |
·表达序列标签(EST)技术 | 第30-31页 |
·基因陷阱(gene trap) | 第31页 |
·抑制消减杂交法 | 第31-32页 |
·基因沉默技术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共抑制与反义RNA技术 | 第32页 |
·RNAi技术 | 第32页 |
·MiRNA调控 | 第32-33页 |
·RNAi技术与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33-34页 |
·矮牵牛花器官特性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34-38页 |
·矮牵牛花的结构特点与几个自然突变体 | 第34-35页 |
·矮牵牛花器官特性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35-37页 |
·矮牵牛花器官特性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7-38页 |
·花发育相关基因在植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性状在物种内及物种间转移 | 第38页 |
·开花时间的调节 | 第38页 |
·花型的改变 | 第38-39页 |
·创造不育植株 | 第3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矮牵牛种质资源创新及blind-like突变体、重瓣矮牵牛变异植株的获得及其表型分析 | 第41-57页 |
·引言 | 第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实验与方法 | 第41-45页 |
·变异植株的繁殖与表型分析 | 第41-42页 |
·长期离体培养获得重瓣变异植株 | 第42-43页 |
·秋水仙素诱导获取重瓣四倍体及多倍体 | 第43-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矮牵牛Blind-like花器官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 第45-46页 |
·重瓣矮牵牛的表型特征 | 第46-47页 |
·重瓣矮牵牛的长期离体培养与变异的再生植株 | 第47-51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47页 |
·愈伤组织连续频繁继代 | 第47-48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与植株再生 | 第48-49页 |
·再生芽的复壮 | 第49页 |
·再生植株的ISSR分析 | 第49-51页 |
·重瓣矮牵牛的四倍体及多倍体 | 第51-53页 |
·秋水仙素对幼苗的作用 | 第51页 |
·变异植株的主要形态与气孔的变化 | 第51-52页 |
·变异植株的细胞染色体与DNA含量的变化与倍性确定 | 第52页 |
·嵌合体分离、杂交及F1代不同植株倍性的确定和表型分析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7页 |
·Blind-like突变体与矮牵牛blind突变体的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长期离体培养重瓣矮牵牛获取变异植株的可能 | 第54-55页 |
·重瓣矮牵牛多倍体对研究与育种的价值 | 第55-57页 |
第三章 矮牵牛blind-like突变体与重瓣矮牵牛解剖结构及扫描电镜观察与比较分析 | 第57-65页 |
·引言 | 第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植物材料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石蜡切片 | 第57-58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各种类型矮牵牛的解剖结构特征 | 第58-61页 |
·野生型矮牵牛的花发育与部分花器官的解剖结构 | 第58-60页 |
·Blind-like矮牵牛的花发育与部分花器官的解剖结构 | 第60页 |
·重瓣矮牵牛的花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与重瓣梅花的比较 | 第60-61页 |
·野生型、blind-like和重瓣矮牵牛部分花器官扫描电镜观察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5页 |
·blind-like突变体的可能成因 | 第62-63页 |
·矮牵牛重瓣的可能成因 | 第63页 |
·研究blind-like和重瓣矮牵牛的重要意义 | 第63-65页 |
第四章 重瓣矮牵牛的均一化与差减文库的构建、单重瓣部分MADS-BOX基因序列比较及相关基因全长的克隆分析 | 第65-79页 |
·引言 | 第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植物材料、菌株、质粒、试剂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8页 |
·重瓣矮牵牛的花发育时期的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 | 第65-66页 |
·用RACE扩增基因全长及其序列分析 | 第66-67页 |
·单重瓣差异表达的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 | 第67页 |
·重瓣矮牵牛MADS-BOX基因的ORF的扩增、比较 | 第67-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6页 |
·文库构建与PHCYP51基因的克隆 | 第68-72页 |
·总RNA的提取结果 | 第68-69页 |
·双链cDNA合成与均一化 | 第69-70页 |
·外源插入片段的检测 | 第70页 |
·矮牵牛PHCYP51基因的全长克隆与分析 | 第70页 |
·PHCYP51基因序列初步分析 | 第70-72页 |
·单重瓣差减文库的构建与初步筛选 | 第72-74页 |
·正向和反向差减文库建立 | 第72-73页 |
·正向和反向差减文库中克隆的差异筛选 | 第73-74页 |
·单重瓣部分MADS-BOX基因编码区的差异比较 | 第74-76页 |
·讨论 | 第76-79页 |
·cDNA文库、PHCYP51基因与单重瓣差减文库 | 第76页 |
·矮牵牛单重瓣部分MADS-BOX基因的差异 | 第76-79页 |
第五章 矮牵牛blind-like突变体与重瓣矮牵牛的遗传及部分MADS-BOX基因表达分析 | 第79-89页 |
·引言 | 第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植物材料、菌株、质粒、试剂 | 第79页 |
·实验方法 | 第79-81页 |
·遗传分析群体的建立与分析 | 第79-80页 |
·RT-PCR及原位杂交分析 | 第80-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87页 |
·重瓣矮牵牛不同后代性状分离结果统计 | 第81-83页 |
·blind-like突变体不同后代性状分离结果统计 | 第83页 |
·blind-like与重瓣矮牵牛部分基因的RT-PCR表达模式 | 第83-85页 |
·PHAP2A、PMADS3在blind-like与重瓣矮牵牛花上的组织原位表达模式 | 第85-87页 |
·讨论 | 第87-89页 |
·对重瓣矮牵牛遗传基础的认识 | 第87页 |
·对Blind-like突变体遗传基础的认识 | 第87-88页 |
·对重瓣、Blind-like突变体矮牵牛的进一步分析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矮牵牛MADS-box相关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转化及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89-101页 |
·引言 | 第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4页 |
·植物材料、菌株、质粒、试剂 | 第89页 |
·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90-94页 |
·S3基因相关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90-92页 |
·FBP1与其它部分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92-94页 |
·结果 | 第94-99页 |
·四种植物表达载体物理图谱 | 第94页 |
·烟草与矮牵牛遗传转化 | 第94-95页 |
·部分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95页 |
·转基因植株的斑点杂交检测 | 第95-96页 |
·转基因植株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96-98页 |
·植株转基因对花型的影响 | 第96-97页 |
·转基因植株对花药形状、开裂的影响 | 第97-98页 |
·转基因植株强表现型对植株结果的影响 | 第98页 |
·转基因植株强、弱表现型植株花药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98-99页 |
·讨论 | 第99-101页 |
·转基因的检测及稳定性 | 第99页 |
·与前人报道的烟草重瓣及同属的矮牵牛重瓣的比较 | 第99页 |
·RNAi对内源基因的沉默现象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讨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讨论 | 第101-102页 |
·重瓣矮牵牛、blind-like突变体与转基因瓣化烟草 | 第101页 |
·关于花发育与花器官同源异型转变的思考 | 第101-102页 |
·矮牵牛突变体及其相关研究的理论与育种意义 | 第102页 |
·实验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7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附录1:The bssic plasmids used for molecular manipulation | 第119页 |
附录2:Trizol protocol for total RNA isolation | 第119-120页 |
附录3:Protocol for purification of mRNA from total RNA | 第120页 |
附录4:Reverse Transcription | 第120-121页 |
附录5:LD-PCR | 第121-122页 |
附录6:RT-PCR or common PCR | 第122页 |
附录7:BP recombination | 第122-123页 |
附录8:Preparation of Plasmid DNA:Minipreparation | 第123页 |
附录9:Reverse Northern hybridization and dot hybridization | 第123-124页 |
附录10:In situ hybridation | 第124-126页 |
附录11:Preparation of Competent E.coli Using Calcium Chloride | 第126-127页 |
附录12:The DNA Extraction Kit | 第127页 |
附录13:Enzyme digestion reaction | 第127-128页 |
附录14:Lingation reaction | 第128页 |
附录15:Transformation of Competent E.coli | 第128页 |
附录16:Prepa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mpetent LBA4404 | 第128-129页 |
附录17: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 第129-130页 |
附录18:Plant genomic DNA extraction protocol | 第130-131页 |
附录19:克隆得到的10个MADS-BOX基因或其等位基因的ORF框核苷酸序列 | 第131-135页 |
附录20:在S3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中,所用的带酶切位点的引物 | 第135-136页 |
附录21::登记基因信息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