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第一章:引论 | 第14-41页 |
第一节 铝毒研究概述 | 第15-28页 |
1.酸性土壤和铝毒 | 第15页 |
·酸性土壤 | 第15页 |
·环境中铝的化学形态 | 第15页 |
2.铝对植物的毒害 | 第15-20页 |
·植物铝毒症状 | 第15-16页 |
·植物根系中铝毒害的位置 | 第16-17页 |
·铝毒对营养元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 | 第17-18页 |
·铝毒对细胞壁的影响 | 第18-19页 |
·铝毒对细胞膜的影响 | 第19页 |
·铝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 第19-20页 |
3.植物对铝毒耐性机制 | 第20-28页 |
·外部耐铝机理 | 第21-26页 |
·内部抗铝机理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水稻耐铝毒分子数量遗传研究进展 | 第28-39页 |
1.分子数量遗传研究的原理、方法与应用 | 第28-34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8-29页 |
·QTL初步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第29-32页 |
·QTL的单基因分解、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 第32-33页 |
·QTL定位研究的育种应用 | 第33-34页 |
2.水稻耐铝毒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34-39页 |
·植物耐铝毒的遗传分析 | 第34-35页 |
·水稻耐铝毒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35-38页 |
·水稻耐铝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水稻T-DNA变体研究概况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 | 第40-41页 |
第二章 利用Kimaze/DV85重组自交系定位水稻耐铝毒QTLs | 第41-49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田间种植 | 第43页 |
·耐铝性鉴定 | 第43-44页 |
·统计分析 | 第44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44-45页 |
·亲本Kinmaze与DV85及其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耐铝毒表现 | 第45页 |
·水稻耐铝毒QTL的定位 | 第45-47页 |
3.讨论 | 第47-49页 |
·相对根伸长量(RRE)可作为准确快速的耐铝毒评价指标 | 第47页 |
·不同群体水稻耐铝毒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耐铝毒相关性状QTLs | 第49-61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田间种植 | 第51页 |
·单营养液水培检测方法(相对根伸长量法) | 第51-52页 |
·统计分析 | 第52页 |
2.结果 | 第52-57页 |
·浓度梯度实验 | 第52-53页 |
·亲本和群体株系表型 | 第53-54页 |
·耐铝毒QTL定位 | 第54-56页 |
·利用置换系验证QTLs功能 | 第56-57页 |
3.讨论 | 第57-61页 |
第四章 水稻耐铝毒QTL分析与精细定位 | 第61-81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3-68页 |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田间种植 | 第63-64页 |
·表型鉴定 | 第64页 |
·DNA样品备制与SSR分析 | 第64-67页 |
·数据分析 | 第67-6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8-76页 |
·亲本铝胁迫浓度梯度表型变异 | 第68-69页 |
·亲本和群体耐铝毒表型变异 | 第69-70页 |
·耐毒QTLs分析 | 第70页 |
·利用CSSL群体验证水稻耐铝毒QTLs的功能 | 第70-72页 |
·水稻耐铝毒主效QTL qRRE-9的单基因分解 | 第72-74页 |
·水稻耐铝毒单隐性基因AlT-9的精细定位 | 第74-76页 |
3.讨论 | 第76-81页 |
·控制水稻铝毒基因的不同群体研究结果比较及QTLs功能验证 | 第76-78页 |
·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是深入剖析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理想材料 | 第78-79页 |
·后基因组时代水稻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79-81页 |
第五章 铝毒敏感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 第81-8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单营养液培养法 | 第82-83页 |
·Basta抗性鉴定 | 第83页 |
·转基因水稻叶片的潮霉素抗性鉴定 | 第83页 |
·DNA样品制备和PCR检测 | 第83-84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铝毒敏感突变体的性状特征 | 第84页 |
·突变性状的遗传 | 第84-85页 |
·突变性状与T-DNA的关系 | 第85-87页 |
3.讨论 | 第87-89页 |
第六章 全文小结 | 第89-92页 |
1.全文结论 | 第89-91页 |
·水稻耐铝毒QTLs分析 | 第89-90页 |
·水稻耐铝毒QTL稳定性分析、单基因分解与精细定位 | 第90页 |
·水稻铝毒敏感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 第90-91页 |
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91-92页 |
·研究材料与统计方法的创新 | 第91页 |
·研究结果的创新 | 第91页 |
·水稻耐铝毒QTL深入研究策略的创新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在读期间发表(投稿)的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