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技术 | 第16-19页 |
| ·离子注入技术 | 第16-17页 |
|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 | 第17-19页 |
| ·离子注入传质过程模型化 | 第19-21页 |
| ·常规离子注入传质模型 | 第19页 |
|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传质模型 | 第19-20页 |
| ·气体元素离子注入传质模型 | 第20-21页 |
| ·二元合金系相形成预测理论 | 第21-25页 |
| ·经验性预测模型 | 第21-22页 |
| ·有效形成热模型 | 第22-25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传质模型 | 第27-52页 |
| ·金属离子注入金属靶的Monte Carlo模拟 | 第27-42页 |
| ·Monte Carlo方法 | 第27-29页 |
| ·粒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理论 | 第29-31页 |
| ·静态靶注入模拟模型 | 第31-38页 |
| ·动态靶注入模拟模型 | 第38-42页 |
| ·辐照增强扩散理论 | 第42-46页 |
|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传质模型 | 第46-48页 |
| ·传质模型数值计算方法 | 第48-50页 |
| ·计算参数选择 | 第48页 |
| ·差分方程建立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第三章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的传质计算 | 第52-67页 |
| ·计算参数 | 第52页 |
| ·金属Cr离子高温注入Al靶 | 第52-54页 |
| ·金属Ni,Fe离子高温注入Al靶 | 第54-58页 |
| ·金属Al离子高温注入Fe靶 | 第58-63页 |
| ·讨论 | 第63-66页 |
|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高温离子注入模型 | 第63-64页 |
| ·传质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差异的成因 | 第64页 |
|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传质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合成金属间化合物有效形成热模型 | 第67-76页 |
| ·有效形成热模型建立 | 第67-70页 |
| ·模型的热力学量 | 第70-72页 |
| ·反应温度 | 第70-71页 |
| ·形成热 | 第71-72页 |
| ·标准形成热的选取依据 | 第72页 |
| ·模型的应用 | 第72-74页 |
| ·先形成相的预测 | 第72-74页 |
| ·相形成次序的预测 | 第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Al合成金属间化合物预测 | 第76-106页 |
| ·金属Fe,Hf,Nb,Ni,Ta,Zr离子高温注入金属Al合成化合物预测 | 第76-87页 |
| ·金属Cr,Mo,Ti离子高温注入金属Al合成化合物预测 | 第87-88页 |
| ·金属V离子高温注入金属Al合成化合物预测 | 第88-96页 |
| ·讨论 | 第96-105页 |
| ·影响金属—Al体系形成金属间化合物预测的因素 | 第96-97页 |
| ·有效形成热预测模型的改进 | 第97-105页 |
| ·结论 | 第105-106页 |
| 第六章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实验研究 | 第106-121页 |
| ·金属离子高温注入设备及工艺 | 第106页 |
| ·分析方法 | 第106页 |
| ·金属Al注入Fe实验及模拟计算结果 | 第106-113页 |
| ·注入Al浓度—深度分布 | 第106-110页 |
| ·相结构及金属间化合物预测 | 第110-113页 |
| ·金属Al注入Mg合金实验及模拟计算结果 | 第113-119页 |
| ·注入Al浓度—深度分布 | 第113-116页 |
| ·相结构及金属间化合物预测 | 第116-119页 |
| ·讨论 | 第119-120页 |
| ·Al高温注入Fe,Mg合金传质规律 | 第119页 |
| ·Al高温注入Fe,Mg合金相形成规律 | 第119-120页 |
| ·结论 | 第120-121页 |
| 第七章 总结论 | 第121-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132-133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5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