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2 材料设计及其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19-45页 |
| ·聚合物混凝土材料组分的确定 | 第19-22页 |
| ·骨料 | 第19-20页 |
| ·填料 | 第20页 |
| ·粘结剂 | 第20-21页 |
| ·固化剂 | 第21页 |
| ·稀释剂 | 第21-22页 |
| ·增韧剂 | 第22页 |
| ·聚合物混凝土材料的配比 | 第22页 |
| ·钢纤维的确定 | 第22-23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配制及试件制作 | 第23-25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25-43页 |
| ·抗压性能测试 | 第25-33页 |
| ·劈裂抗拉性能测试 | 第33-35页 |
| ·抗剪切性能测试 | 第35-37页 |
| ·抗弯性能测试 | 第37-43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页 |
| ·钢纤维含量对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 ·钢纤维长径比对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3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界面应力传递 | 第45-64页 |
| ·界面的形成机理 | 第45-46页 |
| ·纵向拉伸应力传递的剪滞法 | 第46-50页 |
| ·纵向拉伸应力的传递——剪切滑移 | 第50-55页 |
| ·压力作用下横向钢纤维与基体间的应力传递 | 第55-59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界面粘结性 | 第59-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4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第64-77页 |
| ·理想钢纤维聚合物混凝的应力与弹性模量 | 第64-65页 |
| ·钢纤维不连续性对理想模型的影响 | 第65-68页 |
| ·钢纤维乱向的理论模式 | 第68-72页 |
| ·乱向短纤维的方向有效系数 | 第68-71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中钢纤维的有效系数 | 第71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 第71-72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临界体积率 | 第72-74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强度极限和弹性模量公式的进一步修正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5 基于损伤理论的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抗压本构关系 | 第77-91页 |
| ·损伤本构模型发展 | 第77-78页 |
| ·损伤本构理论的热力学基础 | 第78-80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单轴受力下的脆弹性损伤本构模型 | 第80-85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单轴抗压本构方程 | 第83-85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抗弯性能分析 | 第85-90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基体刚阵 | 第85-86页 |
| ·钢纤维刚阵 | 第86-87页 |
| ·抗弯损伤本构方程的建立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6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阻尼测试及阻尼机理分析 | 第91-107页 |
| ·阻尼的测试 | 第91-99页 |
| ·阻尼测试原理 | 第91-96页 |
| ·阻尼测试结果 | 第96-99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阻尼机理的微观解释 | 第99-106页 |
| ·聚合物混凝土的阻尼 | 第101页 |
| ·聚合树脂的阻尼 | 第101-104页 |
| ·填料对阻尼的作用机理 | 第104-105页 |
| ·钢纤维对阻尼的作用机理 | 第105页 |
| ·界面对阻尼的作用机理 | 第105-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7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机床床身制造及其静动态性能分析 | 第107-125页 |
|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机床床身的设计与制造 | 第107-109页 |
| ·机床床身静态性能分析 | 第109-115页 |
| ·机床床身的静力分析 | 第109-112页 |
| ·机床床身的静刚度分析 | 第112-115页 |
| ·机床床身动态性能分析 | 第115-124页 |
| ·机床床身动态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第115-121页 |
| ·机床床身动态性能的实物测试分析 | 第121-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 ·结论 | 第125-127页 |
| ·展望 | 第127-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34-136页 |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