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4-2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8页 |
| ·工程背景 | 第14-18页 |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18页 |
| ·轨道车辆被动安全技术研究状况 | 第18-22页 |
| ·历史和现状 | 第18-20页 |
| ·被动安全技术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页 |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 第2章 车辆耐撞性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4-43页 |
|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第24-27页 |
| ·显示有限元算法的发展 | 第24-25页 |
| ·基本控制理论和方程 | 第25-27页 |
| ·显式积分算法与时步控制 | 第27-30页 |
| ·显式积分算法的基本方程 | 第27-29页 |
| ·显式积分算法的时步控制 | 第29-30页 |
| ·显式动力薄壳单元 | 第30-33页 |
| ·Hughes-Liu薄壳单元 | 第31-32页 |
| ·Belytschko-Tsay薄壳单元 | 第32-33页 |
|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33-36页 |
| ·与应变率无关的弹塑性材料模型 | 第34页 |
| ·与应变率相关的弹塑性材料模型 | 第34-36页 |
| ·碰撞问题的求解途径 | 第36-38页 |
| ·多刚体动力学法 | 第37-38页 |
| ·动态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38页 |
| ·接触碰撞算法 | 第38-40页 |
|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 第38-40页 |
| ·摩擦力的计算 | 第40页 |
| ·连接方式的建模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3章 轨道列车被动安全系统总体设计 | 第43-58页 |
| ·轨道列车碰撞分类和响应 | 第43-44页 |
| ·轨道列车耐碰撞设计 | 第44-51页 |
| ·耐碰撞车体设计评价标准 | 第45-46页 |
| ·耐碰撞车体的性能要求 | 第46-47页 |
| ·车辆碰撞的能量及其吸收 | 第47-51页 |
| ·轨道列车耐碰撞车体设计方法 | 第51-56页 |
| ·传统车体结构设计 | 第51-52页 |
| ·耐碰撞车体结构设计 | 第52-56页 |
| ·事故重建技术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4章 基本吸能元件吸能特性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仿真 | 第58-98页 |
| ·薄壁结构吸能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58-69页 |
| ·吸能特性的基本参数 | 第58-59页 |
| ·薄壁结构的有效性 | 第59-60页 |
| ·薄壁圆管轴向吸能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60-64页 |
| ·金属撕裂的理论基础 | 第64-69页 |
| ·薄壁圆管碰撞性能试验研究 | 第69-79页 |
| 4 2.1 落锤试验 | 第69-70页 |
| ·准静态试验 | 第70-73页 |
| ·薄壁铝材圆管准静态试验研究 | 第73-79页 |
| ·薄壁元件及其组合结构吸能特性的仿真研究 | 第79-92页 |
| ·薄壁圆管轴向吸能特性的仿真研究 | 第79-81页 |
| ·薄壁矩形管轴向吸能特性仿真 | 第81-83页 |
| ·铝管填充结构的吸能特性仿真 | 第83-86页 |
| ·破裂型管件结构的吸能特性仿真 | 第86-92页 |
| ·有限元仿真计算中若干参数的研究 | 第92-97页 |
| ·摩擦力的影响 | 第92-93页 |
| ·单元尺寸与网格密度分布的影响 | 第93-96页 |
| ·单元类型与单元形状的选择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5章 高速客车车体耐碰撞结构设计及其最轻量优化 | 第98-114页 |
| ·前言 | 第98页 |
| ·高速客车车体设计要求 | 第98-99页 |
| ·高速旅客列车的耐碰撞车体设计 | 第99-107页 |
| ·承载吸能结构 | 第99-101页 |
| ·车体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和改进 | 第101-103页 |
| ·碰撞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7页 |
| ·耐碰撞客车车体静强度校核 | 第107页 |
| ·耐碰撞车体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的策略 | 第107-113页 |
| ·设计思想 | 第107-108页 |
| ·优化设计策略 | 第108-109页 |
| ·概念模型优化设计实例 | 第109-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 第6章 列车乘员的安全性分析 | 第114-147页 |
| ·乘员在撞击事故中的伤害及安全对策 | 第114-115页 |
| ·撞击伤害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4-115页 |
| ·乘员伤害标准 | 第115页 |
| ·乘员伤害仿真分析技术 | 第115-121页 |
| ·仿真环境与工况(面对面有小桌,面对面,面对背) | 第115-118页 |
| ·仿真中的加速度波形条件 | 第118-119页 |
| ·MADYMO仿真软件简介 | 第119-121页 |
| ·假人模型 | 第121页 |
| ·乘员室内二次碰撞仿真分析 | 第121-138页 |
| ·面对面工况(有小桌) | 第121-126页 |
| ·面对面工况(无小桌) | 第126-131页 |
| ·同向布置(座椅靠背不能转动) | 第131-134页 |
| ·同向布置(座椅靠背能转动) | 第134-137页 |
| ·其它布置类型 | 第137-138页 |
| ·乘员伤害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38-144页 |
| ·接触刚度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 ·客室内部空间的影响 | 第141-143页 |
| ·冲击加速度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144页 |
| ·乘员二次碰撞的试验研究 | 第144-1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0页 |
| ·研究工作及结果 | 第147-148页 |
| ·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8页 |
| ·展望 | 第148-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