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植物造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概述 | 第11-26页 |
·植物造景概念及意义 | 第11页 |
·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基本功能 | 第11-16页 |
·植物材料观赏特性 | 第11-13页 |
·体量 | 第12页 |
·形态 | 第12页 |
·色彩 | 第12-13页 |
·质感 | 第13页 |
·植物材料基本功能 | 第13-16页 |
·生态防护功能 | 第14-15页 |
·建造功能 | 第15页 |
·美化功能 | 第15页 |
·经济生产功能 | 第15-16页 |
·传统植物造景发展概述 | 第16-21页 |
·传统植物造景的文化溯源 | 第16-17页 |
·传统植物造景的特色 | 第17-21页 |
·植物造景的比德观和拟人化手法 | 第17-18页 |
·传统文学和山水画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 第18-19页 |
·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观 | 第19-21页 |
·现代植物造景发展概述 | 第21-26页 |
·现代植物造景的源起 | 第21-23页 |
·现代植物造景的特色 | 第23-26页 |
·重视生态可持续发展 | 第23-24页 |
·推崇人本主义 | 第24页 |
·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 | 第24-26页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3.上海市现代植物造景特点分析与案例研究 | 第28-72页 |
·上海市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 | 第28页 |
·上海市延安中路绿地与徐家汇公园的植物造景案例分析 | 第28-72页 |
·延安中路绿地案例分析 | 第28-63页 |
·地质园 | 第30-36页 |
·案例1—1 | 第31-33页 |
·案例1—2 | 第33-34页 |
·案例1—3 | 第34-36页 |
·干河园 | 第36-39页 |
·案例1—4 | 第38-39页 |
·芳草园 | 第39-44页 |
·案例1—5 | 第41-44页 |
·感觉园 | 第44-52页 |
·案例1—7 | 第45-47页 |
·案例1—8 | 第47-48页 |
·案例1—9 | 第48-49页 |
·案例1—10 | 第49-51页 |
·案例1—11 | 第51-52页 |
·自然生态园 | 第52-54页 |
·案例1—12 | 第54-63页 |
·案例1—13 | 第56-58页 |
·案例1—14 | 第58-59页 |
·案例1—15 | 第59-61页 |
·案例1—16 | 第61-63页 |
·徐家汇公园案例分析 | 第63-72页 |
·案例2—1 | 第67-68页 |
·案例2—2 | 第68-69页 |
·案例2—3 | 第69-72页 |
4.结论与讨论 | 第72-78页 |
·结论 | 第72-75页 |
·延中绿地和徐家汇公园的植物造景特色 | 第72-74页 |
·不足之处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8页 |
·传统与现代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植物材料名录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