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傣族生态环境思想的方法 | 第15-20页 |
(一) 资料收集方法:文献法和观察法 | 第15-16页 |
(二) 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文化生态学和环境哲学 | 第16-20页 |
1.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 | 第16-17页 |
2. 环境哲学整体主义的原则与方法 | 第17-20页 |
二、傣族生态环境思想产生的根源 | 第20-28页 |
(一) 傣族生存环境与传统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 第20-21页 |
(二) 傣族宗教信仰的渗透作用 | 第21-22页 |
(三) 民族迁徙传说的警示作用 | 第22-25页 |
(四) 傣族基本价值观念的潜在影响 | 第25-28页 |
1. 重稻作生产 | 第25-26页 |
2. 节制贪欲的价值观 | 第26-27页 |
3. 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 第27页 |
4. 珍视一切生命的价值观 | 第27-28页 |
三、傣族生态环境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8-38页 |
(一) 傣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传统的朴素认识 | 第29-31页 |
1.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 第29-31页 |
2.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 | 第31页 |
(二) 傣族对水与森林以及不同物种之间关系的朴素认识 | 第31-36页 |
(三) 傣族审美情趣及丧葬习俗中的生态意识 | 第36-38页 |
四、傣族传统生态环境思想的特点 | 第38-42页 |
(一) 认知态度上的神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 第39-40页 |
(二) 认识水平上的自发性与朴素性相对应 | 第40页 |
(三) 表现方式上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相呼应 | 第40-41页 |
(四) 资源利用上的丰富性与适度性相协调 | 第41-42页 |
五、傣族生态环境思想的影响 | 第42-53页 |
(一) 傣寨建筑体现出的生态和谐观 | 第42-44页 |
(二) 水与森林的生态管理方式 | 第44-50页 |
1. 有关水的管理 | 第44-46页 |
2. 有关森林的管理 | 第46-50页 |
(三) 傣族传统艺术中的生态意蕴 | 第50-53页 |
六、傣族生态环境思想的意义和问题 | 第53-59页 |
(一) 研究傣族生态环境思想的意义 | 第53-56页 |
1. 傣族森林保护意识在“生态学”层面上的意义 | 第53-54页 |
2. 对生态伦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意义 | 第54-55页 |
3. 对当代人形成并维系一种生态保护意识的意义 | 第55-56页 |
(二) 现代化过程中傣族传统生态环境思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