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0.2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概述 | 第11-15页 |
0.2.1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12页 |
0.2.2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分类 | 第12-14页 |
0.2.3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特征 | 第14页 |
0.2.4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0.3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0.3.1 基于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 | 第16-17页 |
0.3.2 基于非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 | 第17-18页 |
0.3.3 基于智能化方法的研究 | 第18-19页 |
0.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0.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第1章 单元机组动态特性数学模型 | 第22-32页 |
1.1 单元机组模型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 单元机组动态模型分析 | 第23-29页 |
1.2.1 炉内燃烧与传热过程 | 第24-25页 |
1.2.2 管道传递过程 | 第25-26页 |
1.2.3 汽轮机做功过程 | 第26-28页 |
1.2.4 单元机组动态模型的简化形式 | 第28页 |
1.2.5 单元机组简化非线性模型的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1.3 单元机组动态模型分析的意义 | 第29页 |
1.4 典型单元机组动态模型举例 | 第29-30页 |
1.4.1 de Mello模型 | 第29-30页 |
1.4.2 Cheres模型 | 第3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2章 基于多变量解耦的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32-52页 |
2.1 单元机组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 | 第32-34页 |
2.2 协调控制器的多变量解耦设计 | 第34-36页 |
2.3 多变量解耦协调控制器的 PID形式 | 第36-38页 |
2.4 多变量解耦协调控制器整定 | 第38-39页 |
2.5 基于多变量解耦的协调控制系统鲁棒性分析 | 第39-45页 |
2.5.1 鲁棒稳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2.5.2 解耦鲁棒性分析 | 第41-43页 |
2.5.3 控制器的鲁棒整定和鲁棒性检验 | 第43-45页 |
2.6 仿真研究 | 第45-51页 |
2.6.1 300MW机组线性模型仿真研究 | 第45-47页 |
2.6.2 500MW机组非线性模型仿真研究 | 第47-5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基于多变量内模结构的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52-63页 |
3.1 多变量内模原理及性能分析 | 第52-56页 |
3.1.1 内模控制原理 | 第52-56页 |
3.1.2 内模控制结构性能分析 | 第56页 |
3.2 协调控制器的多变量内模设计与整定 | 第56-59页 |
3.2.1 控制器设计 | 第56-58页 |
3.2.2 控制器整定步骤 | 第58-59页 |
3.3 多变量解耦与多变量内模设计方法比较 | 第59-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的工程实现 | 第63-97页 |
4.1 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背景 | 第65-67页 |
4.1.1 工程应用背景 | 第65页 |
4.1.2 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30MW机组概况 | 第65-67页 |
4.2 机组动态特性试验及模型辨识 | 第67-71页 |
4.2.1 动态特性试验方案及措施 | 第68-69页 |
4.2.2 机炉系统建模 | 第69-71页 |
4.3 协调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第71-73页 |
4.4 协调控制系统前馈控制器设计 | 第73-75页 |
4.5 核心控制器调度策略设计 | 第75-79页 |
4.5.1 负荷调度和基于 INFI-90模块的跟踪 | 第76-78页 |
4.5.2 应用模糊隶属函数的控制器输出加权 | 第78-79页 |
4.6 设定点生成器设计 | 第79-81页 |
4.6.1 负荷指令处理 | 第79-80页 |
4.6.2 滑压曲线及基于经济性指标的修正 | 第80-81页 |
4.7 协调系统核心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 第81-84页 |
4.8 协调控制系统现场调试 | 第84-91页 |
4.8.1 第一阶段:系统组态及测点调整 | 第84-85页 |
4.8.2 第二阶段:参数测试及子系统优化 | 第85-88页 |
4.8.3 第三阶段:协调控制器整定及相关调试 | 第88-91页 |
4.9 运行检验 | 第91-95页 |
4.9.1 系统的稳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 第91页 |
4.9.2 系统的负荷跟随能力 | 第91-94页 |
4.9.3 系统的负荷适应性 | 第94-95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协调控制系统的反馈线性化设计 | 第97-114页 |
5.1 反馈线性化原理与设计方法 | 第97-101页 |
5.1.1 多变量系统的反馈精确线性化 | 第98-100页 |
5.1.2 相对阶向量的动态扩展 | 第100-101页 |
5.2 单元机组非线性模型的反馈线性化 | 第101-104页 |
5.3 伪线性机炉对象的协调控制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 第104-107页 |
5.3.1 二自由度协调控制系统设计 | 第104-105页 |
5.3.2 二自由度协调控制系统鲁棒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5.3.3 二自由度协调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分析 | 第106-107页 |
5.4 协调控制系统的简化反馈线性化设计 | 第107-109页 |
5.5 仿真分析与比较 | 第109-113页 |
5.5.1 负荷跟随能力检验 | 第109-110页 |
5.5.2 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检验 | 第110-11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6章 协调控制系统的非线性输出跟踪设计 | 第114-127页 |
6.1 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稳定逆问题 | 第114-117页 |
6.2 基于稳定逆的非线性输出跟踪控制 | 第117-119页 |
6.2.1 非线性输出跟踪控制结构 | 第117页 |
6.2.2 非线性输出跟踪控制结构性能分析 | 第117-119页 |
6.3 协调控制系统的非线性输出跟踪 | 第119-122页 |
6.3.1 完整设计 | 第119-121页 |
6.3.2 简化设计 | 第121-122页 |
6.4 仿真研究与性能比较 | 第122-125页 |
6.4.1 负荷跟随能力检验 | 第123页 |
6.4.2 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检验 | 第123-12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36-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