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释明权概述 | 第9-18页 |
| 一、释明权的概念 | 第9-12页 |
| (一) 两大法系之立法例 | 第9-11页 |
| (二) 理论上对释明权的定义 | 第11-12页 |
| 二、释明权的分类 | 第12-13页 |
| 三、释明权的价值 | 第13-18页 |
| (一) 查明案件真实,保障实体公正 | 第14-15页 |
| (二) 保障当事人的实质平等 | 第15页 |
| (三) 防止突袭裁判 | 第15-16页 |
| (四) 提高诉讼效率 | 第16页 |
| (五) 促进法官素质提高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释明权与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 | 第18-27页 |
| 一、释明权与辩论主义的关系 | 第18-22页 |
| (一) 辩论主义的概念 | 第18页 |
| (二) 释明权与狭义辩论主义的关系――基础性关系 | 第18-20页 |
| (三) 释明权与本来性辩论主义和机能性辩论主义的关系 | 第20-21页 |
| (四) 释明权与辩论主义关系否定说 | 第21-22页 |
| 二、释明权与处分权主义的关系 | 第22-23页 |
| (一) 处分权主义的含义 | 第22页 |
| (二) 释明权与处分权主义的关系 | 第22-23页 |
| 三、释明权与职权主义 | 第23-25页 |
| (一) 职权主义的概念和分类 | 第23页 |
| (二) 释明权与职权主义的关系 | 第23-25页 |
| 四、释明权与诉讼指挥权的关系 | 第25-27页 |
| (一) 诉讼指挥权的概念及与释明权的关系 | 第25页 |
| (二) 释明权与一般的诉讼告知的关系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释明权性质论 | 第27-33页 |
| 一、性质论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7页 |
| 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释明权性质的论说 | 第27-30页 |
| (一) 德国 | 第28-29页 |
| (二) 日本 | 第29-30页 |
| 三、释明权性质研究 | 第30-33页 |
| (一) 总说 | 第30页 |
| (二) 作为义务的释明权 | 第30-31页 |
| (三) 作为权利的释明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释明权的度——范围及方式论 | 第33-48页 |
| 一、总说 | 第33页 |
| 二、释明权范围研究 | 第33-45页 |
| (一) 释明权范围研究的意义 | 第33-34页 |
| (二) 理论界对释明权范围界分的标准 | 第34-36页 |
| (三) 界分释明范围应考量的因素 | 第36-38页 |
| (四) 界分释明范围的准线 | 第38-39页 |
| (五) 释明范围各论 | 第39-45页 |
| 三、释明的方式 | 第45-48页 |
| (一) 方式概论 | 第45-46页 |
| (二) 释明方式的个案分析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释明制度之本土化研究 | 第48-51页 |
| 一、现有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释明权 | 第48-49页 |
| 二、改革建议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