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绿肥压青对蔗地培肥及甘蔗抗旱性的效应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目录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3-1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 ·试验方案及田间设计 | 第17页 |
|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 ·绿肥部分 | 第17-18页 |
| ·甘蔗部分 | 第18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8-22页 |
| ·土壤肥力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8-20页 |
| ·甘蔗抗旱性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0-21页 |
| ·其它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59页 |
| ·各处理对蔗地培肥的效应分析 | 第22-42页 |
| ·土壤pH | 第22-24页 |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24-26页 |
| ·土壤全氮量 | 第26-27页 |
| ·土壤碱解氮含量 | 第27-29页 |
| ·土壤全磷量 | 第29-30页 |
| ·土壤速效磷含量 | 第30-31页 |
| ·土壤全钾量 | 第31-33页 |
| ·土壤速效钾含量 | 第33-34页 |
| ·土壤缓效钾含量 | 第34-35页 |
| ·土壤活性硅含量 | 第35-36页 |
| ·土壤活性铁含量 | 第36-37页 |
| ·土壤有效硫含量 | 第37-38页 |
| ·对各处理蔗地培肥效应的综合评价 | 第38-42页 |
| ·各处理对甘蔗抗旱性的效应分析 | 第42-51页 |
| ·田间土壤含水量 | 第42-43页 |
| ·+1叶的丙二醛含量 | 第43页 |
| ·+1叶的脯氨酸含量 | 第43-44页 |
| ·+1叶的细胞膜透性 | 第44-45页 |
| ·+1叶的相对含水量及水分饱和亏 | 第45-46页 |
| ·+1叶的叶片组织水势 | 第46-47页 |
| ·+1叶的自由水/束缚水 | 第47-48页 |
| ·+1叶的叶绿素含量 | 第48-49页 |
| ·+1叶的气孔导度 | 第49页 |
| ·+1叶叶绿素荧光 | 第49-50页 |
| ·对各处理甘蔗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 ·各处理的甘蔗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第51-54页 |
| ·萌芽率 | 第51页 |
| ·分蘖率 | 第51-52页 |
| ·苗(茎)数消长 | 第52-53页 |
| ·生长曲线及伸长速率 | 第53-54页 |
| ·各处理的甘蔗经济性状比较 | 第54-58页 |
| ·产量性状 | 第54-55页 |
| ·品质性状 | 第55-57页 |
| ·蔗茎产量及667m~2含糖量 | 第57-58页 |
| ·土壤肥力与甘蔗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9-67页 |
| ·豆科绿肥压青对蔗地培肥的效应 | 第59-61页 |
| ·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抗旱性的效应 | 第61-62页 |
| ·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 第62-63页 |
| ·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63-65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 ·试验总结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