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 第1-20页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6-19页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2.2 研究的主要逻辑结构 | 第16-17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2.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知识、隐性知识与组织知识理论 | 第20-39页 |
2.1 数据、信息和知识特性比较 | 第20-22页 |
2.2 组织知识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2.2.1 组织知识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组织知识的分类 | 第23-25页 |
2.2.3 组织知识的特征 | 第25-26页 |
2.3 组织隐性知识的提出 | 第26-30页 |
2.4 组织隐性知识的特征 | 第30-34页 |
2.5 组织知识理论的产生 | 第34-36页 |
2.6 组织知识的异质性 | 第36-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机制研究 | 第39-91页 |
3.1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的理论基础 | 第39-43页 |
3.1.1 组织知识资源整合的基本观点 | 第39-40页 |
3.1.2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的基本概念 | 第40页 |
3.1.3 组织隐性知识的结构层次 | 第40-42页 |
3.1.4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基本理论 | 第42-43页 |
3.2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的基本内容 | 第43-46页 |
3.2.1 现有隐性知识和新隐性知识的整合 | 第43-44页 |
3.2.2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整合 | 第44-45页 |
3.2.3 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整合 | 第45页 |
3.2.4 外部学习和内部学习的整合 | 第45-46页 |
3.3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的传递机制 | 第46-51页 |
3.3.1 隐性知识传递与组织学习 | 第46-48页 |
3.3.2 组织隐性知识传递的类型 | 第48-49页 |
3.3.3 组织隐性知识传递的障碍 | 第49-51页 |
3.4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的共享机制 | 第51-56页 |
3.4.1 自组织理论形成和发展 | 第51页 |
3.4.2 隐性知识整合共享机制 | 第51-56页 |
3.5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的基本平台和基本手段 | 第56-60页 |
3.5.1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的基本平台 | 第56-58页 |
3.5.2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的基本手段 | 第58-60页 |
3.6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的互动分析 | 第60-67页 |
3.6.1 组织知识整合互动分析的逻辑基础 | 第60-61页 |
3.6.2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二元互动化选择 | 第61-63页 |
3.6.3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互动模型假设 | 第63-65页 |
3.6.4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二元选择的概率分布 | 第65-66页 |
3.6.5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最优二元选择模型 | 第66-67页 |
3.7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模型的构建 | 第67-74页 |
3.7.1 组织学习与组织隐性知识整合 | 第67-68页 |
3.7.2 双闭环组织隐性知识整合模型 | 第68-70页 |
3.7.3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与集成协同作用 | 第70-74页 |
3.8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与隐性知识创新 | 第74-77页 |
3.8.1 组织隐性知识创新的特性 | 第74-75页 |
3.8.2 组织隐性知识创新机制 | 第75-77页 |
3.9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与组织能力理论 | 第77-85页 |
3.9.1 知识整合与基于知识观的组织能力理论 | 第77-80页 |
3.9.2 知识整合与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理论 | 第80-85页 |
3.10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与组织隐性知识能力 | 第85-89页 |
3.10.1 组织隐性知识能力的提出 | 第85-86页 |
3.10.2 组织隐性知识能力的构成 | 第86-87页 |
3.10.3 组织隐性知识能力的培育 | 第87-89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4章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机制研究 | 第91-125页 |
4.1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的理论基础 | 第91-94页 |
4.1.1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的复杂性 | 第91-92页 |
4.1.2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的组织行为 | 第92-94页 |
4.2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模式和激活机制 | 第94-98页 |
4.2.1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模式 | 第94-98页 |
4.2.2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的激活机制 | 第98页 |
4.3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的系统流程 | 第98-104页 |
4.3.1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组织系统流程 | 第98-101页 |
4.3.2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系统多因素流程图 | 第101-104页 |
4.4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的过程模型 | 第104-110页 |
4.4.1 隐性知识扩散过程传染模型 | 第104-107页 |
4.4.2 异质性组织隐性知识扩散模型 | 第107-108页 |
4.4.3 隐性知识扩散过程的概率模型 | 第108-110页 |
4.5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的纳什均衡 | 第110-116页 |
4.5.1 组织知识嫡的提出 | 第110-111页 |
4.5.2 组织知识嫡及不确定性 | 第111-112页 |
4.5.3 组织隐性知识扩散纳什均衡策略 | 第112-116页 |
4.6 组织决策模式与组织隐性知识扩散 | 第116-124页 |
4.6.1 Vroom-Jago模型借鉴 | 第116-118页 |
4.6.2 隐性知识扩散的神经网络模型 | 第118-12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5章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与扩散实证研究 | 第125-159页 |
5.1 XX移动有限责任公司隐性知识扩散案例分析 | 第125-129页 |
5.2 共创集团隐性知识整合实施案例分析 | 第129-133页 |
5.3 共创集团对衡阳医疗器械厂兼并案例分析 | 第133-137页 |
5.4 共创集团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与扩散研究方法 | 第137-144页 |
5.4.1 共创集团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与扩散障碍分析 | 第137-141页 |
5.4.2 共创集团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与扩散效果分析 | 第141-144页 |
5.5 共创集团组织隐性知识整合与扩散效果评价 | 第144-157页 |
5.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144-145页 |
5.5.2 多层次综合评价主要步骤 | 第145-147页 |
5.5.3 模糊综合评价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147-148页 |
5.5.4 模糊综合评价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148-152页 |
5.5.5 企业隐性知识整合与扩散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152-1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59-16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3页 |
附录 组织隐性知识研究调查问卷 | 第173-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