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2页 |
0 前言 | 第19页 |
1 茶多酚生物活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9-28页 |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作用 | 第20-22页 |
·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 第20-21页 |
·茶多酚的抑菌作用 | 第21-22页 |
·茶多酚抗突变作用 | 第22页 |
·茶多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 第22-28页 |
·应用于动植物油脂的抗氧化 | 第23-25页 |
·茶多酚应用于肉与肉制品的保鲜 | 第25-26页 |
·应用于含油方便面及糕点的保鲜 | 第26-27页 |
·应用于鲜鱼的保鲜 | 第27-28页 |
2 茶氨酸生物活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28-36页 |
·茶氨酸含量及其变化 | 第29-30页 |
·茶氨酸的功能特性 | 第30-34页 |
·抗病毒作用 | 第30页 |
·降血压作用 | 第30-31页 |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第31-33页 |
·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增强抗癌药物疗效 | 第33-34页 |
·抗疲劳作用 | 第34页 |
·减肥作用 | 第34页 |
·茶氨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 第34-36页 |
3 茶多酚与茶氨酸应用的安全性 | 第36-37页 |
·茶多酚的安全性 | 第36-37页 |
·茶氨酸的安全性 | 第37页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7-38页 |
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8-39页 |
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第二章 茶多酚、茶氨酸增效物的筛选与抗菌效果研究 | 第42-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9页 |
·材料 | 第42-44页 |
·菌种来源 | 第43页 |
·实验提取物 | 第43页 |
·培养基 | 第43-44页 |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实验器皿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9页 |
·实验设计 | 第44-46页 |
·茶多酚、茶氨酸抗菌增效物种类的筛选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筛选组合体外抗菌实验设计 | 第46页 |
·组合物的浓度配制 | 第46页 |
·实验菌株菌液的配制与培养 | 第46-47页 |
·测定内容与项目 | 第47-48页 |
·试管细菌发生率(GTB)的测定 | 第47页 |
·茶多酚、茶氨酸复方剂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47页 |
·茶多酚、茶氨酸复合剂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47页 |
·茶多酚、茶氨酸复合剂对病菌作用时间与抑菌率的测定 | 第47-48页 |
·细菌活菌计数 | 第48页 |
·茶多酚、茶氨酸复合剂体内抗菌效果测定 | 第48-49页 |
·菌液的制备 | 第48页 |
·小鼠体内菌液用量预试 | 第48页 |
·茶多酚在实验小鼠体内抗菌效果实验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2页 |
·茶多酚、茶氨酸抗菌增效物种类组合正交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茶多酚、茶氨酸、鱼腥草素、牛至油体外抗菌正交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茶多酚复合剂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 | 第54页 |
·茶多酚复合剂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 第54-55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3种病菌作用时间与抑菌率(IBR)测定 | 第55-58页 |
·实验用菌液在小鼠体内用量预试结果 | 第58-60页 |
·茶多酚、茶氨酸复合剂小鼠体内抗菌效果 | 第60-6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第三章 茶多酚复合剂对实验小鼠免疫功能效果及机理研究 | 第64-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材料 | 第64-65页 |
·茶多酚复合剂 | 第64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64-65页 |
·实验动物 | 第6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5页 |
·实验器皿 | 第65页 |
·方法 | 第65-68页 |
·茶多酚复合剂使用浓度 | 第65-66页 |
·实验动物小鼠的处理 | 第66页 |
·试剂与茶多酚复合剂的配制 | 第66页 |
·指标测定 | 第66-68页 |
·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实验 | 第67页 |
·实验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测定 | 第67-68页 |
·实验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实验 | 第68页 |
·实验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的检测实验 | 第68页 |
·实验数据统计 | 第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DNFB诱导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结果 | 第69-70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 | 第70-71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的影响结果 | 第71-72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小鼠血清溶血素的影响结果 | 第72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结果 | 第72-73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对吞噬CRBC功能的影响结果 | 第73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影响结果 | 第73-7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4-83页 |
第四章 茶多酚复合剂对实验小鼠抑瘤效果的研究 | 第83-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8页 |
·材料 | 第83-84页 |
·实验动物 | 第83页 |
·瘤株 | 第83页 |
·实验用植物提取物 | 第83页 |
·主要试剂 | 第8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3-84页 |
·茶多酚复合剂的配制 | 第84页 |
·灌喂量标准与计算 | 第84页 |
·配制方法 | 第84页 |
·RPMI-1640基础培养液 | 第84页 |
·10%RPMI-1640血清细胞培养液 | 第84页 |
·方法 | 第84-88页 |
·体外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体外实验茶多酚复合剂的配制 | 第84-85页 |
·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传代 | 第85页 |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测定(MTT法) | 第85页 |
·体内实验 | 第85-88页 |
·小鼠荷瘤模型的建立程序 | 第85-87页 |
·实验小鼠分组与给药 | 第87-88页 |
·肿瘤的称重、大小与抑瘤率 | 第88页 |
·肿瘤HE染色切片的制作及观察 | 第88页 |
·肿瘤细胞的DNA梯状条带的检测 | 第8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9页 |
·S_(180)肿瘤细胞的传代增殖结果 | 第88-90页 |
·体外抑瘤实验效果 | 第90-93页 |
·实验期腋部皮下接种S_(180)肉瘤小鼠情况观察结果 | 第93-94页 |
·各组小鼠接种S_(180)肿瘤前后体重变化情况 | 第94-95页 |
·各组小鼠皮下剥离瘤重、体积大小与抑瘤率 | 第95-97页 |
·肿瘤HE染色切片的观察结果 | 第97-98页 |
·DNA梯状条带的检测 | 第98-9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茶多酚复合剂抗(抑)S_(180)肉瘤机理的研究 | 第102-1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5页 |
·材料 | 第102-103页 |
·肿瘤细胞株 | 第102页 |
·主要设备 | 第102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102-103页 |
·方法 | 第103-105页 |
·肉瘤S_(180)细胞株的培养 | 第103页 |
·实验分组 | 第103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S_(180)肉癌细胞生长抑制机理实验分组 | 第103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H_2O_2诱导S_(180)细胞瘤基因表达实验分组 | 第103页 |
·测定指标 | 第103-104页 |
·细胞周期、PTEN表达及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 第103-104页 |
·细胞DNA片段化程度的测定 | 第104页 |
·S_(180)细胞癌基因表达的测定 | 第104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04-10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1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S_(180)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 | 第105页 |
·茶多酚复合剂诱导S_(180)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 第105-106页 |
·茶多酚复合剂上调PTEN蛋白的表达效果 | 第106页 |
·不同H_2O_2溶液浓度处理时细胞DNA片段程度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H_2O_2溶液不同处理时间对细胞DNA片段程度的影响结果 | 第107-108页 |
·茶多酚复合剂对H_2O_2所致细胞DNA片段化程度的影响结果 | 第108页 |
·H_2O_2及其不同浓度对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 第108-110页 |
·不同浓度茶多酚复合剂对H_2O_2诱导的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11-121页 |
第六章 茶多酚复合剂对实验大鼠抗(降)血脂效果的研究 | 第121-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4页 |
·材料 | 第121-122页 |
·实验大鼠 | 第121页 |
·抗(降)脂试物 | 第121页 |
·高脂造模用物 | 第121-122页 |
·基础饲料配方组成 | 第122页 |
·高脂造模饲料配方组成 | 第122页 |
·药品、试剂与试剂盒 | 第122页 |
·实验仪器 | 第122页 |
·茶多酚复合剂的配制 | 第122页 |
·方法 | 第122-124页 |
·SD大鼠分组及处理方法 | 第122-123页 |
·实验大鼠处理方法 | 第123页 |
·指标的测定 | 第123页 |
·肝指数(LI)的测定 | 第123页 |
·血清总胆固醇(TC)和血清甘油三酯(TG)的测定 | 第123页 |
·肝脏组织石蜡切片和染色方法 | 第123页 |
·统计方法 | 第123-1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27页 |
·临床观察结果 | 第124页 |
·体重、肝重及肝脏指数(LI)测定结果 | 第124页 |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124-126页 |
·大鼠肝脏贮脂状态结果 | 第126-12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茶多酚复合剂抗(降)血脂与胆固醇生化机理的研究 | 第129-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9-132页 |
·材料 | 第129-130页 |
·实验动物 | 第129页 |
·饲料 | 第129页 |
·茶多酚复合剂的配制 | 第129-130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130页 |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130页 |
·方法 | 第130-132页 |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30-131页 |
·指标测定 | 第131-132页 |
·肝指数的测定 | 第131页 |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131-132页 |
·肝脏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132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2-149页 |
·肝脏指数(LI)的测定结果 | 第132-133页 |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结果 | 第133-134页 |
·血清总甘油三酯(TG)测定结果 | 第134-135页 |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结果 | 第135-137页 |
·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结果 | 第137-138页 |
·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VIDL-C)测定结果 | 第138-139页 |
·血清中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测定结果 | 第139-140页 |
·血清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测定结果 | 第140-141页 |
·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结果 | 第141-142页 |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S)测定结果 | 第142-143页 |
·冠心指数(R-CHD)的测定结果 | 第143页 |
·肝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143-145页 |
·肝脏丙二醛(MDA)测定结果 | 第145-146页 |
·肝总胆固醇(TC)测定结果 | 第146-147页 |
·肝总甘油三酯(TG)测定结果 | 第147-148页 |
·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IDL-C)测定结果 | 第148-14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49-15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55-1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9-177页 |
英文缩写与主要符号表 | 第177-181页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181-182页 |
发表与待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182-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
作者简介 | 第185页 |